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登封木版年画

发布时间:2014-02-07 09:11:51 点击:568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档 案 表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项目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 登封木版年画

  项目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项目所在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登封木版年画 项目类别 传统美术

  登封市文化馆 单位法人 张爱玉

  0371—62830886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登封市少林路西竹苇街3巷3号

  登封地处中原,位于中岳嵩山腹地。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自古以来是一个山区小县,登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洛阳、汴京、许昌古都之中,是全国闻名的“文物之乡”。由于地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据资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深受传统文化与古老传统习俗的熏陶,特别是岁时节令,人们祭祀天地、求神拜佛,祈求各种神灵保佑人们幸福平安,而木版年画是最好表达方式。因而木版年画、门画、年画就产生于嵩山地域的民俗文化之中,登封木版年画作坊也自然应运而生。

  登封木版年画吸收了宋代汴京木版年画的元素及其影响,在登封(城关、告成、颍阳、大冶等地区)制作与流传,后广销到偃师、巩义、荥阳、新密、禹州、临汝等周边地区。清末及民国期间这些地方有专门制作民间手工作坊和销售木版年画的许多店铺。

  中岳嵩山地区,山高少雨,多为丘陵地带,地处洛(阳)汴(京)之间,佛、道、儒三教荟萃,寺庙众多,宗教活动频繁。自古以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深受河洛文化的孕育,淳朴的登封人始终保持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古老的风俗礼仪。如岁时节令,年终大祭,虔诚祭祀天地、祖宗、各界神灵。隋唐以后,当地寺庙中刻绘佛经、佛图的部分匠人,为适应当地的民间信仰,转向刻印门神、灶画及佛道神仙画,产于明代的“寇谦之进见中岳王”、“隔山照”,清代的“财神临门”、“马上发财”等多是古代门画、灶画神像画的传承与发展。

  嵩山地区的木版年画据相关史料记载,渊源于宋末明初,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是嵩山木版年画发展的高峰期,登封县城及告成地区有木版年画作坊多家。当时朝官景日眕的著作《说嵩》、《中岳庙志》、《嵩崖尊生》等有许多刻版插图。清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十八幅插图及文字均为当时年画作坊所刻印。据清乾隆九年《登封县志》记载:岁初夕春联门神爆竹守夜。可见当时民间习俗及年画的盛况。清末民初(约1910年-1930年)登封城南街“嵩阳”、“岳生堂”商号及告成的“阳水”作坊,每年都在印制木版年画。解放前后因战事灾荒(1945年左右)年画作坊生产萎缩。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告成八房村韩颍水、东金店邓春年木版年画小作坊,逢年过节印制灶王爷、门神维持节日民俗需求。节后停业务农。1985年尚有小作坊坚持生产。河南登封(嵩山)历史悠久,嵩山为五岳之一,这里受儒、道、释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加之地域民间信仰十分活跃,文化上具有丰富的地域内涵,产生了独具个性的地方木版神像画与年画。体裁样式有门神、神祃及单批小画,构图匀称饱满,人物突出、随意性强,具有嵩山地域浓郁的乡土味,风格上明显可以看到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但又存在很大的区别,具有强烈的渊源流长地方特点。如年画中“八骑八仙”立屏,八位仙人各乘狮、虎、象、豹、鹿、犼、驴、麒麟等神兽,飘游于祥云之上,造型生动别致,绘刻技艺精湛,是河南木版年画中的上乘之作。由此可知嵩山(登封)木版年画,已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的木版年画。因此,如何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使之传统技艺不致断代失传,已是迫在眉睫,时不可待的任务。

  登封木版年画2007年获批为县级非遗项目,2010年批为郑州市级非遗项目,2012年3月批准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所,2009年成立了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目前已投入生产佛、道、儒三教文化旅游纪念品,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房屋12间,专业人员10人,以生产促进该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

  登封木版年画制作过程复杂,技艺要求严格,器具各有特色,制品作品艺术质量要求很高。

  1、首先要创作年画线稿及色稿,至今保存数量较少。

  2、刻版材为梨木板(以山梨木为佳,苹果木为次),现保存有一千多块。

  3、过线稿于刨平磨光的梨木版上,用单刀依线刻制(过稿后用油涂于板面),保存数量有三十余块。

  4、以印刷的线版稿,按原作稿着色。过色稿分别过于红、黄、蓝、紫四块色版上,刻制成色版。而后分别以淡至深印制色版,依浅到深,最后印线版(即黑版),整幅画完成,存量稀缺。所用工具刻刀(一套二十四把)刨子、刮刀、鹰咀刀、凿子、扁铲、砂纸、案子、木锥,棕子、刷子、宣纸、凉画架、黑墨浆、各种色浆(黑色用松烟油烟加胶制成,红色用石榴花或红花熬制而成,黄色用槐米熬制而成,蓝色用顶兰草熬制,紫色用葵花顶盘熬制而成(现用化工颜料也可),其它有桌案、櫈子等工具器具。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赵 山 男 1775.10-1846.12 秀才

  第二代:张宗显 男 1820.11-1898.06 先生

  第三代:张金柱 男 1863.03-1928.02 先生

  第四代:韩有水 男 1909.06-1999.03 高小

  第五代:耿丙伦 男 1942.04- 大专

  第六代:赵东森 男 1950.07- 高中

  第六代:耿向东 男 1968.05- 大专

  第六代:耿国治 男 1979.03- 初中

  登封木版年画,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较大,它是农耕社会产生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是农民崇神意识与在封建社会中祈福、驱邪、纳吉精神需求的产物。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突出的特征是它深刻地反映出嵩山(登封)地区浓厚的民俗风情与民间信仰,宗教文化内涵深厚,地域特点突出。其艺术风格是:线条粗犷,色彩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拙朴,整体上具有汉代石刻雄浑大气、朴实庄重的特点。登封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蕴含嵩山地区农耕文化及农民乡土生活的鲜明特征,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嵩山吉祥文化符号。

  1、嵩山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区农耕社会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刻地表现出登封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信仰。其作品对研究中原农耕文明时代乃至宋明以后,中原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嬗变及如何抢救、保护嵩山地区的民俗风情、观念、民间多神信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嵩山木版年画是民间版画艺术的精品,尤其是对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木版年画作坊,不但刻印年画,而且还刻印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康熙年的《说嵩》、《嵩崖尊生》、《嵩岳庙志》等等),及乾隆五十二年的《登封县志》等图文并貌的著作,成为研究嵩山民俗文化及版画艺术的稀有文献(盛清原版1394块,现存登封档案馆及中岳庙)。这在中原其它木版年画产地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与文化价值。

  3、嵩山木版年画所表现的体裁多是吉祥、祈福、驱邪的丰富内涵,它充分运用嵩山地域民间绘画的特点,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嵩山木版年画是中原民间文化的艺术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4、登封木版年画,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传承并进行生产性保护,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振兴当地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目前嵩山木版年画已基本面临萎缩状况,其原因有四:

  l、社会的发展受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制约和改变了传统年画的传播。过去一些观念、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被崇尚科学的观念所代替。因而人们对传承古老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越疏离。

  2、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传统年画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人们普遍居住楼房,使用电灯、门窗已改变了过去的老模式,所以门画、神祃画等不再受人欢迎,也失去了它的现实实用价值。

  3、现代文化形式受多元化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电视、广播、互联网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可以方便观看各种新闻、文艺节目及各种信息。那种贴在墙上的画面、节令表,已被人们遗忘,少有人理会,使之失去了对它的生活需求,弱化了它的存在意义。

  4、人亡艺绝的现状是制约嵩山木板年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印刷术的发展。嵩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已不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因而出现年轻人没人学,老艺人逐年减少,嵩山木版年画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因而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成立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以及年画社,积极开展挖掘、发展、传承工作。

  1、在中国“非遗法”及有关省、市出台的非遗政策保护下,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工作,进行生产性保护。

  2、登封市首先成立 “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下设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封木版年画重要性,已引起领导重视,加大了投入。广大群众对此珍贵的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提高了,保护意识也增强了。

  3、已建立嵩山 (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及木版年画社。研究所成员无私奉献,深入原年画生产基地走访,搜集查找有关木版年画的原始资料,已建立起了老艺人的档案,保护好原版、原印画等。

  4、对清代民国年间的刻板,查明落脚点及原印制的木版年画数量,并妥为保护,为进一步开展文化产业兴起打下有利基础。

  5、市委领导重视:市长、书记先后到年画社指导工作,2010年12月为嵩山 (登封)木版年画社注入启动资金5万元。嵩山木版年画社也初见成效,生产的产品,已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远销香港、澳门等地,在中国第二届木版年画展销会上,获传统传承奖及创新开发奖。

  关心扶持保护民间老艺人及艺术成果。使他们重视木版年画的重要价值。树立信心,转变观念,使古老的艺术能为现代旅游业所利用。

  收集古老的木版刻印资料(年画、插图等)及论文著述,加大宣传,深入查找原始的刻印版、色彩制作及相关材料,加强了搜集整理工作,认真研究木版年画如何表现嵩山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

  纳入登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发保护文件。成立“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传承人加强传承,积极培养传承新人,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木版年画的了解认识,不断增加生产性保护经费,加大保护力度,达到生产性保护目标,使此项遗产传承有序。

  1、以身怀绝技的传承人及老艺人为核心成立顾问小组,研究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的内涵、技艺技术特点。

  2、加强嵩山木版年画的古版、原作品的收集挖掘工作,适当时机印制画册。

  3、市博物馆及申遗中心内设立“嵩山木版年画”展示,扩大影响和宣传渠道。

  4、用完整的传统制作方法复制一批真正原版古代的嵩山木版年画原作。

  5、组建研发、创新专家团队,以嵩山宗教文化为核心,突出少林武术“禅”文化的特色,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社力求创新一批以木版 年画的形式反映“禅武”文化的旅游产品。


  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生产场地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1.09.09 联系电话:13838579922


  登封木版年画技艺广泛传承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2.06.02 联系电话:13838579922


  央视采访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0.10.23 联系电话:13838579922


  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保存的多种年画刻版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1.05.06 联系电话:13838579922


  传承创新生产多种三教旅游产品来保护登封木版年画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0.10.26 联系电话:13838579922

  附件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档 案 表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姓名: 耿丙伦

  项目名称: 登封木版年画

  项目类别: 传统美术

  传承人所属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耿丙伦 性 别 男 2寸彩照

  (已故黑白亦可)

  1942.04 民 族 汉

  大专 职 业 美术专业干部

  副研究员 荣誉称号 省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

  民间年画家

  2007年06月

  2010年03月

  2012年03月

  13838579922 工作单位 登封市人民文化馆(退休)

  452470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路西竹苇街3巷3号

  生于1942年4月10日,登封市人,男,汉族。1962年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美术专业 (现河大艺术系前身),师承刘铁华、王威等。

  1984年创作的木版年画《和睦如意》、《人寿年丰》参加中国北京年画展,后被美术馆收藏。本人自幼受本家雕花匠(刻花)木工哥耿寿的影响,爱上了木雕刻花工艺。儿时,经常用纸将他刻制的花样拓印下来,照样描绘学刻。日复一日,对木版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走入社会后,又与登封木版年画艺人韩有水接触,并拜他为师,向他学习了不少木版年画知识与技艺,使我对登封木版年画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加之本人酷爱木版年画及工作原因,经常以此技艺创作了一批登封木版年画画幅。1981年原开封地区“朱仙镇年画社”因工作之需借调到该社工作三年。此间学习掌握了兄妹艺术的刻版、套色、印刷、晾画、调色全套技艺技术,更丰富了我木版年画的技能。回登封后,在木版年画老艺人韩有水指导下,守望着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的创作、研究、挖掘、整理、开发、保护工作至今。

  登封木版年画,据登封年画老艺人韩有水、邓春年等人讲,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据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的《登封县志》载“县市岁未门摊,皆售纸货,岁首春意盎然。”证实登封木版年画距今已近七百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宋至明代传承史料稀缺。仅从老艺人口述得知:登封告成镇八房村韩有水生于清代宣统六年(1909年)十四岁时父亲送他到告成镇东街(阳水)画铺当学徒。又据《张氏家谱》记载:店主张金柱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据韩有水回忆,他师父跟其父张宗显学艺(即韩有水师爷)。其父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寿享72岁(1820-1892),张宗显十岁时,家店从密县请来赵山为老师,时年约五十余岁,赵山约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告成镇(阳水)画铺一直延续到民国九年(1921年),因河南天灾人祸战乱而萎缩,韩有水改行,靠泥塑、纸扎维持生计,保存木版神祃老版十余块,仅在年节时生产制作一部分,销往农村。这样维持到解放(1965年文革开始大部木版画毁于红卫兵之手)。”

  1980年原开封地区成立“朱仙镇年画社,”因工作需要组织多位老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及年画创作人员,到朱仙镇年画社工作。在此工作时发现朱仙镇年画与登封木版年画在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证实了宋代木版神像画与明代登封木版年画的传承与文化有互补关系。韩有水当时是文化馆老业余泥塑、纸扎艺人,他在民国初年在登封告成(阳水)生产木版年画。在他的指导下,我创作了《和睦如意》、《人寿年丰》等作品,并求他收徒学艺(当时有耿丙伦、赵东森,而后耿又传艺于耿国治、耿向东)。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于2007年申报为登封市非遗项目。2008年申报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1年申报为河南省非遗项目。2010年6月,投入资金成立了“嵩

  山木版年画研究所”,恢复传统老版年画生产,并创新“三教”旅游产品试销,产品投入市场后,取得了群众的认可,成果可喜。

  登封木版年画传承谱系:

  第一代赵山,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1846);

  第二代张宗显,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1898);

  第三代张金柱,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1928);

  第四代韩有水,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1993);

  第五代耿丙伦,生于1942年,登封人;

  第六代赵东森(1950年生)、耿向东(1968年生)、耿国治(1979年生,现为登封木版年画社副社长),均为登封人。

  我生长于嵩山登封,受寺庙三教文化影响较深,因而对民间民族文化独爱尤钟。我一直在基层文化馆从事群众业余美术创作工作。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每年都要举办业余美术学习班,数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版画爱好者。我于1980年借调到开封地区朱仙镇年画社从事挖掘、整理、创作工作。因工作原因接触了一大批老艺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完整的传统技艺,如创作起稿、落稿、刻版、修线版(主线版)、色版套印、颜色及墨浆炮制、晾画到裁边等等,三年后,回到登封工作,86年—90年先后二次参加省美术出版社组织的年画创作班。通过传统与现代年画的技艺学习,对后来的年画创作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嵩山登封木板年画成为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后,引起领导的重视。于2010年6月成立了“木版年画研究所”并组织农村美术爱好者及闲散青年妇女进行技艺培训传承。目前,嵩山木版年画社正在从事生产性开发保护工作。使它传承有续,后继有人。

  “嵩山登封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制而成的艺术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技艺、民间”,每一个环节都突出精心、创作、智慧的结晶。可分为以下步骤:①按创作题材构思画稿;②画稿构成线稿,而后落印入刨平的梨木板上(叫落稿);③刻板,这步特别重要,关乎到成品时的艺术价值;④修版,线版刻成后,认真对照原作,修好线条,铲平底子;⑤用墨汁印制成线稿;⑥在印好的线稿上按原设计分色稿(也有一次性线色完成的做法);⑦把色版分别过在几块不同颜色的木版上如红、黄、蓝、绿等,而后分别刻制。⑧印刷,先分别印不同的色版,由淡到重,最后印主线版(这步的关键是要把画上的座标做准,座标关系到套版的准确性);⑨ 凉画,

  将印好的画晾在用竹竿或铁丝做成的画架上,而后裁边即成。

  登封木板年画取材于民间,特别在刻线上,吸收了汉三阙画像石的刀法,坡刀刻线,印出的线条粗壮、朴实,有明显的汉画影子,形成了独特的年画风格。内容吉祥喜庆,传承了登封地域性的民情民风。构图饱满,人物传情,朴实无华,色彩明快,艳而不媚,民族味十足,独具山区地方特色。

  本人自幼喜爱民间绘画艺术,大学深造后在基层文化馆搞群众美术创作六十余年。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创作剪纸作品200余幅,发表于报刊杂志,并用剪纸形式创作了门画《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由河南出版社出版发行。60年代至2000年从事木版年画创作,先后创新木版年画十余幅,如《如睦如意》、《人寿年丰》、《郑成功·岳飞》、《邓世昌·戚继光》等。其中《和睦如意》、《人寿年丰》参加北京美术馆年画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民间收集清代木版年画原版六块,冒风险渡过了文革灭身之灾,保存至今,现存嵩山木版年画社。90年代又在民间寺庙挖掘出登封老版木版年画,如《寇谦之晋见中岳王》、《中岳庙会图》、《嵩山总图》、《八骑八仙》等多种,部分老版又重新复刻。2004年,日本收藏家桶田直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嵩山一代带回日本老画版数块。现因收藏人年岁已高,想把原版归还原地。后受省民协聘请一同到日本,经鉴定内容、风格确为嵩山木版年画,时间约为明代末期。原版取回后,现存省博物馆,为嵩山登封木版年画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2011年,在“中国第二届木版年画艺术节”中,嵩山登封木版年画《人寿年丰》、《牛马王》分别评为优秀传承及年画创新奖。开封市博物馆收藏四种。先后撰写登封木版年画有关论文 8篇,分别发表于年画论谈及艺术杂志。有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木版年画风格作品45幅(件)。

  我一生从事于基层文化馆业余美术创作辅导工作。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次美术学习班。因为我的爱好带动了一批版画爱好者及年画喜爱者。从事版画、年画创作。我在学习班讲的最多的就传统木版年画的刀法刻制,以及新版画的创作经验。有时还请省内版画家陈天然、年画家倪宝诚、李自强先生等到班指导讲课,为登封培养了一大批业余版画创作队伍。一直坚持木版年画创作的有耿丙伦、赵东森、杨文亮、耿向东等十六人。嵩山木版年画申报成县、市、省三级非遗项目后,于2010年成立了“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修整了场地,建设房屋十余间,投入设备三十余万元。又组织社会美术爱好者、村内闲散青年妇女十三人,通过到外地年画生产基地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对年画项目的认识及感受,又通过办技艺培训班,学习印刷、套色、裁纸、调色、刻版、洗版等一整套木版技艺。经过三年的实践,这十余人可以直接从事木版年画传承工作,现已生产嵩山三教文化旅游纪念品十五种,已初步走向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

  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宣传此项非遗项目:

  一、2004年秋,日本收藏家桶田直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从中国嵩山一代带走木版年画“木版”数块,现因国情及收藏人年岁已高,想将原版归还原地。经民协主席聘请到日本,经鉴定,从内容到风格与登封民俗民风相近,画风一致。取回后,将明代原版存放于省博物馆。为登封木版年画增加了新的内容。

  二、2002年10月,中国民协在开封召开“中国首届民间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在此期间展示了登封木版年画,并发表论文“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嵩山汉三阙画像石,”论证了朱仙镇年画与登封木版年画的互补关系。

  三、2008年元月,参加了“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保护、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会。通过展示,专家、学者对登封木版年画留下了深刻印象,对登封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2011年元月,在第二届中国木版年画艺术节中,登封木版年画《人寿年丰》及《牛马王》被组委会分别评为优秀传承奖及创新奖。

  五、2010年7月,登封木版年画社创新作品《少林童子功》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得到省委书记的表扬。

  六、2012年5月,在许昌市举办的“第三届三国文化展示周”亮象,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及良好的经济效果。

  七、登封木版年画社开发生产的十五种旅游纪念品,在少林寺、中岳庙等各景点销售,每年参加中岳庙传统庙会,是此项非遗项目得到广大群众的公识。

  八、2012年元月,东南亚华人13国中学生来少林冬令营,他们参观了登封木版年画生产流程,并上了三节年画课,反响很好,很多学生将年画带回做纪念。

  九、2011年春,嵩山登封木版年画产品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销,得到很好的社会影响及经济效益。

  十、2011年春,嵩山登封木版年画参加河南省非遗展示表演大会,得到同行的赞扬。

  本人一直从事基层群众美术创作、辅导工作50余年,因而存放了登封木版年画清代版8块、民国版3块。在文革中保护了清代乾隆年间木版(书、图版)1394块(现存市档案馆)。本人存放登封木版年画印刷品40余张,出版印刷品300余张。另有明代《登封县志》、清乾隆年间《登封县志》、现在《登封县志》中对登封木版年画的记载。并存有中央美院年画权威簿松年教授撰写的《中国木版年画艺术史》一书中,对登封木版年画的评价等。

  有关报刊对登封木版年画的评论文章。

  一、投资近百万元成立了“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有领导,有生产基地,有技术人员,有学徒,分工合作,使此项非遗项目传承有续。

  二、先后建立了“登封木版年画展示馆”及“登封木版年画传习所”,通过各种形式参观、展览,将登封木版年画这一非遗项目宣传传承下去,作到后继有人。

  三、准备将有关嵩山登封木版年画编印出版画册(传统与创新作品),加大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