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文

Expert paper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遗迹 > 专家论文

宋代嵩山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15 10:33:00 点击:527

鲍君惠  
【摘要】:宋代的嵩山,主要位于西京河南府登封县,与国都开封相距不远,是京畿地区唯一的名山、大山,在宋代的政治、文化及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嵩山风景壮美,宋人纷纷以不同的文体来描述它的面貌。登封知县楼异所作的诗《嵩山二十四咏》和赋《三十六峰赋》,介绍了宋代嵩山六十座山峰的风景和典故。欧阳修、梅尧臣和范仲淹三位知名文学家笔下的嵩山十二景,展现了宋代嵩山十二个景点的面貌。中岳庙和崇福宫,同样是宋代嵩山的知名景致。陈师道所作的《面壁庵记》,叙述了初祖庵的兴建过程,令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深刻内涵。嵩山在宋代政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宋代政治的影响较大。宋代登封知县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嵩山的发展。宋代嵩山的祭祀活动,直接表明了嵩山庇佑宋政权长治久安的政治作用。宋代众多官员,在嵩山求学和修行,为日后的仕途腾飞做了准备。在今天的嵩山,依旧流传着的有关宋代的各种传说,如中岳庙铁人北上抗金和嵩山脚下南岳庙的建造,都是对两宋之交政治活动的体现。嵩阳书院在宋代的发展,展现了宋代书院教育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以及嵩山儒、释、道三教的交流。三教在嵩山和谐共处,互相汲取对方的思想,和平发展,彰显了宋代学术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以及嵩山兼容并蓄的博大情怀。众多宋人纷纷来到嵩山观赏中岳美景,其中不乏欧阳修、梅尧臣、谢绛、苏辙和司马光等历史知名人物。致仕官员如张昇、刘几等人在嵩山多年的居住和游玩,为宋代的嵩山增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不计其数的文学家以嵩山为主题,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嵩山成为宋代文学取之不竭的宝库,为宋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苏辙、李廌和道潜等人笔下的嵩山,是宋代文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文学家游览嵩山之后,他们的文学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梅尧臣的嵩山诗改变了宋初诗坛的西昆体现象,促进了宋诗语言平淡美、以文入诗和散文化倾向的产生。欧阳修的嵩山之行,激发了他对金石铭刻的热爱和研究热情,从而有志于古道,为他日后撰写《集古录》、兴起金石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金石学的兴盛,是引导学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嵩山作为隐逸之地是宋代众多隐士不约而同的选择。在这里面对巍巍高山,他们潜心修行,广受世人的称颂。部分隐士,如种放、晁说之等人,将嵩山作为仕途捷径,一方面利用嵩山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则在嵩山随时打探政治走向,为出仕做准备。不光是隐士,在职官员也纷纷表示自己有隐居嵩山的愿望。即使是到了南宋,嵩山已经不在南宋境内,但南宋人对嵩山依旧念念不忘。嵩山脚下的北宋皇陵,牵动了南宋臣民的心灵,是他们北伐灭金的重要动机之一。嵩山成为洛阳以及广大北方失地的代名词,南宋人在山河破碎的现实下,屡屡怀念嵩山,形成了浓重的嵩少情结,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绝无仅有的一种情结。只有在宋代,位于国家统治中心区域内的嵩山,与政坛和时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宋代的政治、旅游、文学和思想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在整个嵩山人文发展史上是较为罕见的,值得世人细细体味。
【关键词】:宋代 嵩山 嵩少情结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4;I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