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Popular Science Park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建设 > 科普园地

郝晓光 给地球画全家福的人-下

发布时间:2014-05-09 00:00:00 点击:567

利马窦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

中国传统的世界地图的模本,最早是由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创造的。

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广东的肇庆应知府王泮的请求,以他带到中国的一张西方流行的世界地图为蓝本,画出了第一张中文的框架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一张标注世界各国及各大洲位置、海陆轮廓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其实中国人在画地图方面的技术曾经是很先进的,早在魏晋时期,山西人裴秀就创造了制图六法。其中制图最重要的比例尺、方位、地形等制图技术都掌握了,我们可以把我们自己的中国地图画得很好。但是一直到利马窦来中国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张框架大体正确的世界地图。因为要有一张框架大体正确的世界地图,就要有对世界的探险和发现相配合。西方人之所以有世界的大体轮廓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是因为1492年,哥伦布就到达了美洲大陆;1499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就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印度;1513年西班牙人巴尔沃亚在巴拿马地峡的高山上看见了太平洋;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正是这些航海家的不断探索,西方人逐步搞清了地球上的海陆轮廓,因此当1582年利马窦到中国时,才能带来一张海陆轮廓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说是“基本正确”,是因为当时不要说细部,就是连像南极大陆这样的大地域还不清楚,一直等到19世纪后英国的库克船长的三次环海航行才搞清楚南极地区。

利玛窦带到中国的世界地图以大西洋为中心,欧洲和美洲占据了显要位置,中国被挤在地图的右边。当时的肇庆知府王泮不满意,于是利马窦画了一张中国在世界中间的图,这张图便是后来流传开来的《坤舆万国全图》。

此后400多年,我们的世界地图基本上就是利玛窦设计的框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更加精确罢了。这也不能怪中国的地图界,因为让中国人喜欢的,符合中国人情感的世界地图,似乎只能是这张中国在世界中间的地图,就像西方人喜欢的只能是那张欧洲在世界中央的地图一样。而且就实用性而言,这样的地图也比较适合中国。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世界地图不同,他们看到的世界也不同,由此引发的对世界的思考也不同。

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线在哪里?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2002年9月开通了北京经北极直飞纽约的航线,这是北京飞纽约同类航线中距离最短的一条,单程飞行比过去减少3个多小时。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可以直观地标注这条“北极航线”。但在传统世界地图上,北极点地处图幅的最北端,“北极航线”无法标注,所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这条经过太平洋的航线,这其实是个错误概念。除了标注航线等实际应用之外,世界2/3的陆地和4/5的国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尤显重要。

西方的世界地图

早就说出了大陆漂移这个秘密

当我看到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西半球版,也就是那张西方人喜欢的世界地图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起了大陆漂移学说。

“我在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产生了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人魏格纳这样说。

有意思的是,并不是魏格纳一个人发现了大西洋两岸吻合这一点。在魏格纳之前几百年(1628年)英国科学家培根就发现了南美洲东海岸的凸起处和非洲西岸的凹入处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而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休斯则猜想今天的各大陆是由一个古大陆分裂而成的(1880年)。不仅是这两个人,魏格纳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内,特意在“历史的回顾”一章中历数前人中与他有类似想法的人,如冯.柯尔贝格、克赖希高尔、埃文斯、曼托万尼等。

这些几乎与魏格纳同时为大陆漂移学说作出贡献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欧洲人。

新地图为南极科考指明航线

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远洋航行中,科考队采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作为航线示意图,并依据此图顺利完成了南极科考远洋航行的实时航迹跟踪。这也是《系列世界地图》首次被国家级科研项目所采用。

为什么如此多的欧洲人同时发现了大陆的漂移,这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件奇事。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都面对着同一张能激发灵感的世界地图。

这张地图保持了大西洋的完整,因为大西洋的东西两岸凹凸正好相对,而太平洋两岸的凹凸相对却不明显,并且大西洋东西相距也比太平洋窄得多。假如魏格纳、培根、休斯面对的是一张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就很难产生大陆漂移的灵感,因为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是沿西经30°线把大西洋分开的地图,在这张图上最能触发灵感的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处与非洲西岸的凹处不是相对着,而是被分开在地图的两边。太平洋是完整的,但遗憾的是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并不能很好地吻合,很难触发“它们曾在一起”的灵感。看来没有一个中国人产生过大陆漂移的念头可以原谅,因为我们没有面对过一张能触发灵感的世界地图。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线图

新编《系列世界地图》改变了自16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制世界地图的传统理念,目前,《系列世界地图》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所采用。2005年,在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的过程中,《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再次担当了指示图的角色。航线在郝晓光的地图上形成了一条完美的闭合曲线,如同美人颈上的项链。

中国的对联是创造世界地图的灵感奥秘

由此我想起了郝晓光创新世界地图的原委。

一般而言,乡长看乡图,市长看市图,省长看省图,国家领导人看本国地图,只有像美国或前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的领导人,才对世界地图感兴趣,当然还有收藏地图或研究地图的人。那么郝晓光这样一个普通人怎么研究起世界地图来了呢?

原来郝晓光是同济大学学大地测量的,后来在中科院武汉测地所研究做研究。他在研究大陆漂移学说时,开始关注起世界地图来。由于他是中国人,手头只有一张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图上他发现很难看出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是吻合的。当时他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有一张自己的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只能看一张中国在中间的世界地图呢?

他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开始研究怎样画一张大西洋在中间的地图。按照自己算出的一套技术参数,他画出了这张世界地图,他把图拿给地图界的一位专家看,这位专家提出了这张图中中国形状的变形问题。他说:“这个变形算什么呀?传统世界地图上的南极洲变形多大呀。”那位专家回了他一句话:“那是谁也解决不了的世界难题。”没想到这句话,深深地印进了郝晓光的脑海里。世界地图南极洲的变形问题,竟然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他十分兴奋,一瞬间他好像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其实问题的要害并不是解决南极洲的变形问题,解决这个并不难,难的是要在解决南极洲变形问题的同时,还要画出一张能让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富有美感,有实用价值的世界地图,目标不是单一的,是一个目标群,只有这些目标同时达到了,才算解决了问题。

当谈起创造的灵感时,郝晓光轻描淡写,因为他认为灵感对于创造和发现的重要性被夸大了。谈起他的灵感,他只说了一句:“是中国的对联中的对偶、对仗启发了我,比如:东对西,南对北。所以我想到了要搞一个世界地图的组合。”

灵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奋斗。很多人都曾经产生过灵感,但在接下来的奋斗中败下阵来。就像“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桂冠最终给予了德国人魏格纳,因为只有他为了验证这个灵感,深入到美洲、非洲的荒野,去寻找动植物化石的证据、岩石的证据和气候的证据,正是他后来的奋斗,最终使一个灵感变成了一个科学理论。

郝晓光也是一个把奋斗看成比灵感重要的人。绘制世界地图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事,仅靠灵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这个领域的专业技术。郝晓光幸运的是,有一个团队在与他一起为新的世界地图而努力。这个团队有几位湖北省地图院的专家,他们绘制世界地图时技术的精细严谨,即使是最挑剔的专家也无话可说。

最艰难的奋斗,是推广他的世界地图。他为这4张世界地图奔走相告。他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真理要成为真理更难,要重复一万遍。”

为了出版这套系列世界地图,为了获取一张“批文”,他已经为此来北京200多次。后来他来北京,已经不是为了获得正式出版的可能,对此他不再抱希望。郝晓光直接参加各种会议,推广他的世界地图,甚至是直接登门赠送。

一天,我的办公室的门开了,一只黑色的旅行箱伸了进来。我知道,是郝晓光来了。这就是他来我这里的方式,不打电话预约,不敲门,总是箱子先进来。但是很神奇,每次他来,我都在办公室。

进屋,他话还没说,就打开箱子,拿出了两张对开的他的世界地图南半球和北半球版(不是正式出版,是为了参加学术会议用的),然后满屋找胶带,找到了。我不知他怎样弄的,胶带很巧妙地粘在地图的后面,像两面胶一样,接着就把这两张世界地图贴到了我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他熟练的动作,我能想象他一定是在许多人的办公室里干过这种事了。

也许就是靠他的这种直销似的推广,他的系列世界地图已经悄悄地开始流传了。

最先采用郝博士的世界地图的是我国南极北极考察的权威部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过去的世界地图南极北极变形极大,无法表示南极上的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与中山站与祖国的位置关系,而在郝晓光的世界地图南半球版上,这是很容易的事;我国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的第21次南极考察,极地中心的网站要实时跟踪雪龙号每天的航迹,这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真是一筹莫展,非郝晓光的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不可。

2005年4月2号,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了环球科学考察航行。大洋一号的航线在郝晓光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竟像一条挂在美人胸前优雅的项链。

从上面可以看到,郝博士的新版世界地图被采用,开始亮相于世,是由于中国人卫星导航、南北极考察和环球航行的需要。我在想:假如今天中国人没有卫星导航、南北极考察和环球航行这样的举措,郝博士的世界地图还会像一把锥子,冲破口袋里的重重黑暗,脱颖而出吗?

是环球航行,需要和催生出合适的世界地图,还是好的世界地图,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念,催生出探索世界的愿望呢?

地球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这些秘密的破解也许需要好的世界地图。譬如关于地球的板块学说,就有种种疑问。我看到郝晓光已经用他的系列世界地图画出了地壳的几大板块,发表在某学术刊物上,期待着研究者利用这些图推进研究。地球的几大板块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无法得到正确的表现,比如南极板块,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硕大无朋,无形无体,而在新的世界地图上却得到准确的表现:有人说像一个美丽的女士的头像。这对研究板块运动无疑意义重大。

这使我联想到关于地球还有许多难解之谜:为什么所有大陆除南极洲外,南北美洲、非洲大陆、欧亚大陆都是底边朝北的三角形?为什么北冰洋的水域恰好与南极大陆的面积相当?为什么南半球的大陆——非洲和南美洲都是西部凹而东部凸?等等。这些秘密都在等待着“中国的魏格纳”。谁能否认,也许今天郝晓光的世界地图就是将来那张挂在“中国的魏格纳”面前的地图呢。

责任编辑 / 高新宇  图片编辑 / 吴敬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单之蔷

地址: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db11221.htm

编辑:刘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