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Popular Science Park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建设 > 科普园地

从小笔尖到数字化 ——访中国地图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4-08-03 00:00:00 点击:557

标签: 北京市   地图地理  

小笔尖是在计算机制图技术产生之前,用于绘制地图的一种最主要的工具,在中国,它使用了几十年。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见到它了,才10年的时间,计算机已完全将其取代。让我们打开历史长卷中刚刚翻过的那一页,回到小笔尖的年代,去看一看地图工作者握着它勾画祖国江山的情形吧!对于我们正在认知的这个刚刚到来的全新数字化时代,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计算机制图室

“太辛苦了!如果要我来手绘,画完第一根线

我就不想干了,画完第二根线我就会去辞职!”

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计算机制图中心里,刚分来一年的大学生程船正在制作一张“北京交通图”。在原有底图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线路的改动,重新填色、加注记,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整理美化……移动鼠标,点击相应的制图程序,在计算机的时代,这一简单的编辑过程一般只需几天时间。他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在过去纯手工绘图的年代,那些进行地图编辑的老前辈们,绘制这样一幅图要花掉1—2年的时间,这需要的是多么精湛的手艺和何等超强的耐性啊!


振亚舆地社1947年出版的《中国新地图》中的中国版图

时光倒流56年,1945年上海的一个冬夜,在振亚舆地社一间学徒工的小屋里,一位15岁的少年正趴在桌子上沉沉睡去,手上还握着绘图专用的小笔尖,身下压着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记的练习纸。给师父干了一天的家务活,他已经很困了,可如果注记还不能写得跟铅字一模一样的话,师父就不让他学习下一道工序。注记就是地图上的文字,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在当时还未出现植字机的时候,写注记是绘图的基本功,标准是印刷用的铅字的模样。注记写不好,就别想学其他的技术!一阵寒风吹来,冻醒了沉睡的少年,他揉揉干涩的双眼,又继续写起来,横用尺子、竖用手,力运在腕上……

“当年学画地图,那是一门手艺,是要靠它糊口的。得先提了礼物去拜师,再在师父家当3年学徒工方能出师。”往昔的少年学徒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专家了,他就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原副总编陈潮老先生。

“学徒工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磨墨,然后分到每个画图先生的墨缸里,再把他们用过的小笔尖洗净摆好。”在陈先生的办公室,他找出一些小笔尖、墨缸、玻璃棍尺子来给我瞧,很是稀奇。小笔尖有点像蘸水笔的笔尖,不过要精致小巧得多;墨缸是全透明的方形玻璃,厚厚的四壁中一个圆柱形的槽,整个只有普通墨水瓶的一半大;尺子是一根4寸来长的玻璃棍子,比筷子略粗些。


陈潮先生的处女作

在陈先生当学徒的时候,大多数绘图的师父还只是将其看作一种技术,照葫芦画瓢,目标在于写好注记、画好线条等技术工作上,并不需要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说到当初,陈先生感慨万千:“那时画地图是被人瞧不起的,属于三教九流的职业,没有专门的院校,只有师徒形式。在那种家庭作坊式的出版社里当学徒,家务事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很少,学科也很单一,完全得靠自己的勤奋和资质……”中国开始普及地理教育还是在解放后,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教学地图只有50万册,后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展,达到了每个学地理的学生人手一册,印数上了千万。如今,教学地图的出版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支柱产业,累计发行量要以亿来计算了。

翻开陈先生参与制作的第一本地图册,1947年振亚舆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那些密布的线条和注记均是用手一笔一笔画出来、写出来的,简直让人称奇。一般没有接触过画图的人可能难以想见其中的艰辛,在学制图的程船的大学课程里,有过对手绘地图了解性的学习,当我问及他对手绘地图的看法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声高呼:“太辛苦了!”“如果要我来手绘,画完第一根线我就不想干了,画完第二根线我就会去辞职!”程船非常庆幸他们对手绘只是了解性的学习,而实际中可用计算机操作。但他对老前辈们还是钦佩不已,羡慕他们那精湛的“手艺”,“有的手绘地图简直就是一件艺术作品”。

“那些年,战事不断,国界和省界的划分

总在变化,地图也总是改来改去。”

陈先生将地图翻到东北的那几页,告诉我那是他的处女作。我突然发现,我们现在地图中的东北三省,在当时竟被划分为9个省,除辽宁、吉林、黑龙江外,还有安东、辽北、嫩江、松江、合江、兴安六省,问起原委,陈先生给我讲述了一段关于东三省划分问题的曲折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东北,并建立了满洲国,将东北地区划分为辽东、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热河6省。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将其改划为9省,这本地图便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版的。然而,它的寿命很短,不到两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东北地区又被划回6个省。我们今天看到的东北三省,它的划定时间是在1954年6月。


东北地区省区划分变动示意图

在另一本陈先生参与绘制、1948年出版的《世界新地图》中,也有相同的情况。翻开中国的那一页,中国的版图并不是一只大雄鸡——外蒙古还在中国界内,与我国其他地域有着一样的浅黄色。只是在其正中盖着一个红色的小戳儿,上面写着这样的小字:已于1924年承认其独立,但边界尚未勘定。当然,这就意味着在后来边界勘定后,这本地图又得重画了。

“那些年,战事不断,国界和省界的划分总在变化,地图也总是改来改去。”陈先生给我看了一本已经印刷、却没能出版发行的地图,这是陈先生最喜欢、也是最遗憾的一本地图。这本地图的绘制精确、信息详细,手法也比较成熟。它的绘制时间持续了5年,从1948年画至1952年。由于那前后几年是中国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的时期,这期间台湾归还祖国、承认外蒙古独立、全国设直辖市12个、东北从6省改设9省(后又改为6省)……中国的国界、省界随着时局的变幻而变化,地图的名字也随着政府的改换而改变,这本地图曾从国民政府时的《申报地图》改为共产党执政后的《人民地图》。但最终,还是因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的边界问题尚未确定,这本地图没能通过终审而不能发行。

“在计算机的时代,一张中国地图的诞生就是这么简单”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地图绘制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一条线路的改动意味着整张图必须重画,一画很可能又是几个月的时间,一张地图的最后诞生是多么的不易啊!而现在,在计算机里改动一条线路是件极其容易的事,只需几项简单的操作,就能将一条改好的新线“贴”到原图中去,其他没变的要素均可保留。

计算机制图是7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的。90年代以后,大学制图专业的课程里对于手绘地图只是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制图发展的过程,他们已经不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了。而经历过从手绘过渡到计算机时代的一代制图人,如今大都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界的骨干力量,他们既有手绘地图的技术和经验,又会运用先进手段。二者的结合,应该是我国现阶段地图编辑的最佳状态了。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少儿地图编辑室里,副总编徐根才细致地给我讲述了地图制作从手绘到电脑在工序上的变化。


1948年振亚舆地社出版的《世界新地图》中的中国版图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工序的繁简上。以我们平时最常见的一张“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例,按传统的工艺,首先是进行编辑设计,确定构成地图的要素:地图的比例尺用多大,政区划分到哪一级,注记、图例、色彩的选取,线条的粗细,整体的美化等等。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到国家测绘局,取到国家基本地形图和基本数据,这一步称作搜集资料。这两步在手绘和计算机时代都是一样的,区别从下面的步骤开始。

基本地形图一般都是大比例尺图(大于20万分之一)或中比例尺图(20万分之一至100万分之一),并且根据比例尺的大小有着详细程度不同的信息。传统制图工艺要将大比例尺的基本地图转换为自己设计的小比例尺地图(小于100万分之一),必需通过换算才能得到,该过程较为复杂。常规的做法是用复照仪(照相机)将大图缩小,晒成基本要素都用蓝色表示的“蓝图”,之后将缩小的各张图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图,新图的编制工作就在蓝图上开始进行。陈潮老先生当年做学徒时所做的工作就是从这一步开始的。根据设计方案先将所需要素提取出来,即用绘图工具画出居民点、水系、交通、区界、地貌等内容。接下来是清绘,清绘就是美化、细画地图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线条和注记。线条的粗细和形式及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内容:公路、河流、境界、地形。注记就更不必说了,它是地图的说明。一张全国地图上可能会有几千、上万个注记。解放前直到解放初期,注记都是靠手写,到了60年代才开始用上植字机。植字机植出的字会被晒成照片,然后由制图人剪成一张张小小的方块贴到图上。最后的一部分工作是填色和整体美化,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不同的政区,这张地图的出版“原图”就成型了。

地图编辑的绘制工作到此为止,之后就属制版和印刷工序了。这一过程在传统工艺里需要3个编辑花1年多的时间,而用计算机制图的话,只需1个编辑、两到三个月即可完成。

首先将搜集来的底图资料通过扫描、数字化,拼贴成一张全图;然后选取要素进行提取,清除多余的信息;接下来是填色,色彩可在“调色板”里任意调配;加注记时只需直接输入文字即可;最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整理和美化。全过程都在计算机里完成,流程被极大地简化了,几个简单的程序就是一张图的全部绘制过程。

“在计算机的时代,一张中国地图的诞生就是这么简单”,徐副总编说。


1948年振亚舆地社出版的《世界新地图》中的亚洲版图

“计算机的使用,标志着中国的地图制作

完成了从传统手工方法向数据化方法的过渡”

以前,地图的出版可能会跟不上时局的变化,因为手工操作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地图可以随时更新,昨天哪一条街道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就可以制作一张新图。因为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管理后,制作好的图可以存在计算机或磁盘、光盘中,随时修订再版。无需再像陈先生当年绘制地图时那样,因一条线路的改动而重画整张图了。

“过去每出一版新的地图都要重新绘制,现在我们建立了地名库、基本地图图库、图片库和地图符号库,拥有各类用于编制地图的信息,需要什么,从计算机里可以调出来,节省了大量重复性的人力劳动。”中国地图出版社社长汪季贤指了指他身后那幅大型世界地图,对我说:“举个例子来说,这幅地图过去靠手工绘制,需要20至30个编辑花上两、三年的时间;而现在,只需3个编辑3个月的时间即可完成。”

今后的地图将会朝着功能细化、服务性强的方向发展下去,特别是交通地图、旅游地图等,人们对其信息量和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信息量的要求,传统工艺也能满足,但时效性就比较滞后了。而计算机制图几乎可以贴近市场,展现出最新的信息。就拿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旅游地图来说,它的更新周期是一到两个月,是更新最快最勤的地图之一;而一般的全国政区图能达到半年一更新。工艺上的问题解决了,更新周期就取决于市场需求了,总的来说将会越来越快。计算机制图除了可以随时更新有变化的地方,还能做到超前出图——将规划方案中已经定了的城建设施标注在新图上。“计算机制图的运用,给古老的学科带来了活力。”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图展览室

随着以后地图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介质的不断推陈出新,制图工艺将发生概念性的变化,再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绘制工作了。就以地图介质来说,现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已将所有的教材及新出品的地图产品全部数字化,特型地图除常规的立体地图、地球仪、装饰地图外,还有金箔地图、铜版地图……它们的制作工艺都是不同的。今后的地图什么样——GPS、GIS等数字化时代的产品已经问世了,它们在今后的军事、地理、科研,包括生产、生活上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在日本,你只要在电脑里输入宾馆的电话号码,宾馆所处的位置、房间的布局和设施等就会展现在眼前。

说到目前中国制图业的发展状况,汪社长说:“计算机的使用,标志着中国的地图制作完成了从传统手工方法向数据化方法的过渡。可以说,我们已经跨入了数字的时代。”

小笔尖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它在中国地图制图学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和大量的地图资料,积累了可贵的技术经验。如同一种古老的手工工艺,今天的人们也许已经用不上了,但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散发着一股历史和文化的醇香。

责任编辑 / 陈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8期 作者: 陈丹

地址: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7c31025.htm

编辑:刘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