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竹林寺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3-07-10 06:31:16 点击:61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档 案 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项目类别:             民间文学              

项目名称:           竹林寺的传说            

项目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项目所在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竹林寺的传说

项目类别

民间文学  

登封市文化馆

单位法人

张爱玉

037162830886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登封市嵩阳路北段                      

中岳嵩山分太室、少室二山,是上古先民为纪念夏禹之妻玉京太后(涂山娇)和金阙夫人(涂山姚)辅佐禹王治水有功而命名的;汉代为纪念夏禹治水所建的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均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永平年间在少室阙旁所建的竹林寺是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嵩山三佛寺”(竹林寺、法王寺、会善寺)之一。由于“嵩山三佛寺”都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灭佛”时惨遭破坏,但法王、会善二寺却于60余年后乘北魏宣武帝拓跋恪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赐建嵩岳寺及佛塔时得以“搭车”恢复重建,惟有竹林寺一直未能恢复,于是就给后人留下许多关于“竹林寺升天传说”的不同版本。

嵩山地区人尽皆知的“天上竹林,地下少林”的说法,就起源于“竹林寺”的传说故事。

然而此类传说与古籍中的记载多有不符甚至大相径庭,民间传说本来就是一种经常变易的活性很强的口头文化,就传说的基本性质而言,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历史记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之上的口头创作,所以必然显现出些许历史真实的模糊影子。

“竹林寺传说”所依附的真实历史事实是:北魏太延四年(438),魏太武帝下诏“灭佛”时,竹林寺方丈古月在弟子释三元的二哥王林的鼎力帮助下,巧妙安排竹林寺僧人秘密转移到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山坳中的“上林寺”。该寺始建于(公元234年)51日,虽然经世二百余年,但因建于少室山峻岭巉岩之间,平时极少有人涉足,所以知者甚少,以至于古籍文献中亦不见记载。待朝廷“灭佛”人马气势汹汹蜂拥云集竹林寺时,寺里的众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官兵们放火烧掉了一座空寺院,但作为竹林寺大门的“少室阙”因不惧火烧而幸存下来。众乡民为掩朝廷耳目,才特意编造出“竹林寺”的诸多传说来。

传承人王进京祖辈居住在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圪塔村,祖上有兄弟三人:老大王木;老二王林;老三王森。因家庭贫穷,老三王森被爷爷和父亲送到竹林寺出家当了小和尚。方丈古月给王森改名三宝(取“佛家三宝”之意),法名释三元,是当年被方丈古月秘密转移(升天)的12个小和尚中的一个。释三元感念二哥王林的功德,改“上林寺”为“竹林寺”。王进京是老二王林的69代孙,家中现存一块奇特古化石,迄今已传承3672代计1500余年。王进京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都要到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的山坳里的竹林寺旧址“传史洞”烧香祭拜。达到应该传承的年份,还要乘夜间带上那块奇特古化石到“传史洞”举行隆重的传承大礼。

大金店镇太后庙行政村位于少室山南麓登封市区西部。相传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曾在这里居住,并建有庙宇故名太后庙。

太后庙行政村北邻少室山(又名莲花山),西邻登封七十二寺院之一的清凉寺,是游览嵩山名胜三皇寨的必经之路。这里是浅山丘陵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均降水量524毫米,日照总时数为2280小时,无霜期231天。这里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繁多,有关竹林寺的传说故事世人皆知。

传说中的竹林寺就建在少室山清凉峰上,此处十分隐蔽,上下皆难以直视之。只有南宋时期以其名著《容斋随笔》而闻名于世的翰林院学生、著名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志·丁志卷三》中的记载较为详实,其中以“到其处,深林茂竹,无人可问。试扣木焉,一小行者出,引以入,行数百步得石桥,度桥百步,大刹金碧夺目。”以及“寻归路以还。至石桥,指支径,令独去。才数步,反顾,则峻壁千寻,乔木参天,了不知寺所在。”等文字记载最为切合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遗址的地容地貌。洪迈该著作中关于嵩山竹林寺的记载为:峻壁千寻,乔木参天,了不知寺所在。”所描述的只能是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而与少室阙之竹林寺所处的地容地貌截然不同。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少室山少室阙竹林寺是“升天”前的竹林寺,该竹林寺已经“升天”;而少室山清凉峰之竹林寺分明就是“升天”后的竹林寺。

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在香火鼎盛时期曾有方丈1人、持事僧12人、名僧14人,弟子72人,共计99人,建有三皇殿、老君殿和大佛殿,各殿宇依山就势,建筑规模小而狭。因地形偏僻,地势险峻,而且存续时间很短(先后只有8年),以至于世人知之者甚少。但关于“竹林寺升天传说”却在嵩山一带广为流传。

 

 

考洪迈《夷坚志·丁志卷三》,书中记载了南宋初年,中原各地广为流传着有关竹林寺的传说:“西京嵩山法王寺,相近皆大竹林,弥望不及,每当僧斋时,钟声隐隐出林表,因之为竹林寺,或云五百大罗汉灵境也。有僧从陕右来礼达磨,道逢一僧,言:‘吾竹林之徒也,一书欲达于典座,但扣寺傍大木,当有出应者。’僧受书而行,到其处,深林茂竹,无人可问。试扣木焉,一小行者出,引以入,行数百步得石桥,度桥百步,大刹金碧夺目。知客来迎,示以所持书。知客曰:‘渠适往梵天赴斋,少顷归矣。’坐良久,望空中僧百余,驾飞鹤,乘狮子,或龙或凤,冉冉而下。僧擎书授之,且乞挂搭,坚不许。复命前人引出,寻归路以还。至石桥,指支径,令独去。才数步,反顾,则峻壁千寻,乔木参天,了不知寺所在。”

嵩山地区关于竹林寺升天传说的民间版本大致如下:

一千多年前,少室山脚的深山密林里,有一座清静幽雅的古刹——竹林寺。寺院殿宇虽不算高大宏伟,但建筑严谨,风景秀丽。有佛殿、法堂、经楼、春阁……院中山泉泾流,清澈见底,松竹茂密,古柏参天,恰是修身养性的绝佳处所。

寺内住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和尚,怕久后断了香火,从民间选了十二个童徒,以继承他的佛法。童徒们大的九岁,小的六岁。老和尚打开佛经,按规矩一个个起了法名,老大取名法成,老二法运,还有法正、法思、法广、法慧……从此,竹林寺里就成了十三师徒的小天地。 

一天下午,小和尚们正在山门前嬉戏,忽然从寺后走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孩,与他们一起玩的火热,直到天黑方才离去。次日又来,日落方归。久而久之,被老僧发觉,感到奇怪。心想:“在这巉岩峭壁之地,山野密林之中,既无村庄,又无人烟,那里来的小孩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针,纫上线,将线蛋儿放在山门下的铜水盆里,然后嘱咐大弟子法成说:“明天那个胖小孩走的时候,你把这个针偷偷地别在他的衣服上,切记不要吭声。”法成会意,一一照办。    

次日清晨,老僧沿着长线一直找到寺后的山涧峡谷,在一个岩缝中发现针别在一棵胖大的“何首乌”叶子上。他急忙回寺,取来镢头挖出一看,原来是一个有头有身、四肢皆全的何首乌。他忽然想起以前曾听师爷说过:“变成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不由得欣喜若狂,急忙藏在袍下带回寺院,吩咐弟子们:“都到山门前练拳习武,不得有误!”小和尚个个应诺。老和尚便掩门闭户,在灶房燃火煮起何首乌来。

何首乌还没煮熟,从少林寺来了个小和尚,命他速去少林,领授西天佛法。老僧又气又恨,既不敢违抗,又怕何首乌被弟子们吃了,就锁了灶房,到少林寺领经去了。

这时,正在山门前练拳习武的小和尚,闻到从灶房飘出醉人的香味,七手八脚弄开灶门房,开锅一看,见煮的是热腾腾、香喷喷,如肉一般的东西。便你一块我一块地抢食起来。吃完了才想起师傅平时教的那一大堆规矩,害怕师傅回来责骂挨打,咋办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出办法,还是法成说:“快把汤洒到外边去。”小和尚便把汤绕寺院洒了一周,因怕碰到师傅,只剩下个山门口未洒。谁知,刹那间整个寺院随着清风云团飘飘忽忽地腾空升天了。据说:现存的“少室阙”就是竹林寺的山门。

跑得满头大汗的老和尚从少林寺回来,却到处找不到寺院了,便闷闷不乐地走近河边弯腰取水解渴,忽见水中映出天空一座没有门的寺院,定神一看,正是“竹林寺”,那个可爱的小和尚正在笑嘻嘻地向师傅招手呢!老僧不由仰天长叹,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无可奈何地又回少林寺栖身了。

从此以后,嵩山地区就有了“天上竹林,地下少林”的传说。

那个生长何首乌的山涧峡谷,也从此得名“带线沟”。后人传来传去传成了“大(音:dai)仙沟”。

然而此类传说与古籍中的记载多有不符甚至大相径庭。少室山竹林寺升天传说所依附的真实历史事实是:北魏太延四年(438),魏太武帝在征服了凉州之后,将凉州民众掳往魏都,佛教僧侣也包括在内,使得魏都以及中原地区的僧人大增,佛教寺院林立。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劳动力,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当时无神论者范缜在《神灭论》中曾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揭露:人民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耗尽!坏人充斥,不能禁止,都高诵“阿弥陀佛”!转以信奉道教的太武帝以沙门太多为由,下令将僧人就地斩杀。但嵩山道士寇谦之建议可以将僧人用作劳动力或服兵役,所以改为把五十岁以下的强壮僧侣罢籍。

此时的竹林寺已提前得到朝廷“灭佛”的消息,方丈古月在弟子释三元的二哥王林的鼎力帮助下,巧妙安排竹林寺僧人秘密转移到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山坳中的“上林寺”。因该寺建于少室山峻岭巉岩之间,平时极少有人涉足,所以知者甚少,以至于古籍文献中亦不见记载。待朝廷“灭佛”人马气势汹汹蜂拥云集竹林寺时,寺里的众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官兵们放火烧掉了一座空寺院,但作为竹林寺大门的“少室阙”因不惧火烧而幸存下来。众乡民为掩朝廷耳目,才特意编造出“竹林寺升天”的诸多传说来。

然而全国范围的“灭佛”风暴一阵紧似一阵。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太武帝连发两诏,全国禁止私养沙门以及师巫、工匠之类,禁止设立私学,有身分的人应该进入国立学校,平民应该继承父业。这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了佛教的存在,他认为佛教之类“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魏书·世祖纪下》)。虽然还没有到杀僧毁寺的地步。但诏令中已隐含杀气,规定凡是私藏僧人者,如果在二月十五日以前仍不送官,一经发现,一律杀头。

太平真君七年(446)二月,因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省黄陵西南)起义,太武帝发兵西征。为安定国内局面,下令全国诛杀沙门,焚毁佛像。太子拓跋晃上表反对毁佛,太武帝不准,下诏重申毁佛理由,诏中说,凡信佛,必然会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于是举国上下“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魏书·释老志》)。另有资料表明,毁佛的诏令在全国境内得到严格执行,“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昙始传》,《高僧传》卷十)。魏太武帝“灭佛”事件是中国佛教史上所遭受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升天”后的竹林寺区区弹丸之地,本来只能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隐世苟延,面对官方如此强大的“灭佛”浪潮,仅存8年的新竹林寺只能僧散寺倾,徒然留给后人的,也就是诸多传说而已。

传承人王进京祖辈居住在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圪塔村,祖上有兄弟三人:老大王木;老二王林;老三王森。因家庭贫穷,老三王森被爷爷和父亲送到竹林寺出家当了小和尚。方丈古月给王森改名三宝(取“佛家三宝”之意),法名释三元,是当年被方丈古月秘密转移(升天)的12个小和尚中的一个。释三元与师傅古月感念老二王林的功德,改“上林寺”为“竹林寺”。王进京是老二王林的72代孙,当年方丈古月遣散寺僧时,把竹林寺唯一的传承信物——一块奇特古化石托付给徒弟释三元带回家中珍藏,并嘱咐“非太平盛世万勿示人。”所以王进京家中现存的奇特古化石,迄今已传承3672代计1500余年。王进京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都要到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的山坳里的竹林寺旧址“传史洞”中烧香祭拜。到了应该传承的年份(60岁),还要乘夜间带上那块奇特古化石到“传史洞”举行隆重的传承大礼。

    据王进京回忆:在俺爷60岁,我19岁那年(1963)农历916吃过晚饭以后,俺爷把我领到崔圪塔村西300米外的一个乱石堆前严肃地说:“有块奇石今天晚上我就正式交给你。除我以外,只能你一个人知道,连你奶奶,您娘都不能说。”爷爷说了以后就开始扒乱石堆,大约两个钟头才把奇石扒出。爷爷说:“把这块奇石运到少室山传史洞,烧香磕头之后就由你保管了。”传史洞离俺家来回十五里。我在爷爷帮助下把石头背上山,放到了高四尺深六尺宽三尺半的传史洞内。爷爷给我解释了奇石暗语,俺俩对奇石烧香磕头以后把奇石搬出传史洞,撅了两根胳膊粗的木棍连在一起,把奇石放在木棍上,很快就溜下山来,到家以后天还未亮,就趁着奶奶和父母还在睡梦之中,把奇石卸到了院内三丈多深的红薯窖里,上面盖上磨扇,严密地保护了起来。

王进京从19岁成为传承人之后,每年的九月九日都要带供品香帛到少室山“传史洞”朝拜,朝拜之后,自己到洞西30米石窑内的天然泉水里洗手以后下山回家。

“竹林寺升天传说”家喻户晓,但由于“升天”后的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却因建于峻岭巉岩之间,平时极少有人涉足,所以迄今知者甚少。

根据王氏家族奇石隔代相传,传孙不传子的族规,王进京有两个儿子,却只有一个孙子且身患残疾,年龄尚小。王进京已68岁,作为竹林寺史实证据的传承奇石已无法按原定族规继续向后传承。

 

 

1、奇特化石一块。

2、少室山清凉峰的竹林寺遗迹。

3、竹林寺遗址内的“传史洞”及原竹林寺生长的野竹如今还在。

4、王氏家族的传承族谱有传承记载。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王       1717.01-1780.02   不详    

第二代:王       1750.03-1841.09   不详

第三代:王       1780.08-1902.02   不详

第四代:王       1821.11-1923.10   不详

第五代:王       1861.02-1963.12   不详

第六代:王进京     1944.06-          高中

第七代:邱遂琴     1969.07-          初中

第七代:邱大妞    1964.04-          初中

 

 

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巉岩峭壁中的竹林寺遗址清晰可见;“传史洞”以及石臼、泉眼尚存,遗址周围茂竹青翠,岩缝中刻凿印痕明显如昨。

王进京家隔代相传的奇石,迄今已传了3672代。古化石上有奇特的石纹,共分上、中、下三段,每组纹络各有说法。化石的背面有自然形成的条纹,能给人观看时造成一种幻觉,产生一种丰富的联想。相传奇石每一百年发一次光。2003121(农历2002年腊月十九日)早晨黎明奇特化石发光,崔圪塔村有数人看见。

 

自太平真君七年(446)竹林寺“升天”至今的1566年间,关于竹林寺升天的传说版本甚多,然而有相关遗址、遗迹和传承实物并且可以与相关古籍记载相互吻合的仅此少室山竹林寺一处。传承人王进京家族根据隔代相传,传孙不传子的族规,到王进京的爷爷王升传到王进京这一代已经传递3672代。

“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少室山竹林寺势必会因“升天传说”真相的公布与澄清,而使嵩山文化更加锦上添花,增加一处别有一番情趣的绝佳旅游景点。

 

“竹林寺升天传说”根据王氏家族奇石隔代相传,传孙不传子的族规,王进京有两个儿子,却只有一个孙子且身患残疾,年龄尚小。王进京已68岁,作为竹林寺史实证据的传承奇石已无法继续向后传承。王氏传承人王进京盼望竹林寺的传承能得到国家政策性的保护。

 

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遗址目前已经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并采取了基本保护措施;

作为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唯一传承物的古化石,仍由传承人放在自家10米深的红薯窖内,窖口盖上磨扇严加保护。

成立竹林寺文化遗产保护小组,组长王进京,成员有王铁锤、邱遂琴、邱大妞、邱根才、邱小妞、邱耀辉、李荣臣、李二虎、耿大冶、安变琴、李伟、范万松、侯大献、薛雪兰、崔素玲、王宝森、聂建立、崔世华。

 

1、通过申报,引起有关专家重视,考察挖掘整理关联资料,恢复重建清凉峰竹林寺;

2、保护末代传承人王进京(今年已68)

3、保护、安置好竹林寺重要见证遗物奇特古化石;

4、释明传承过程中的暗语、方式、方法并编辑成文字;

5、将竹林寺传承历史以及奇石纹络说明编译成文字并制作成音像资料。

6、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引起各级政府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在政府的有利政策措施保护下,传承人王进京作好完善的自家保护。

7、以王进京为传承人代表,目前已经建立家族保护小组,保护好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遗址和传承物“奇特古化石”,使之不丢失、受损,每年按时向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汇报保护情况。

 

 

少室山竹林寺的位置

拍摄者:邱耀辉        拍摄时间:2011.09.09      联系电话:13683827905

原竹林寺“传史洞”的石洞

拍摄者:邱耀辉        拍摄时间:2011.9.09      联系电话:13683827905

 

原竹林寺僧人加工粮食用过的石臼

拍摄者:邱耀辉        拍摄时间:2011.02.11      联系电话:13683827905

传承人王进京在农村收集有关竹林寺的传说故事

拍摄者:邱耀辉        拍摄时间:2011.09.09      联系电话:13683827905

传承人王进京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有关“竹林寺传说”的故事

拍摄者:邱耀辉        拍摄时间:2011.09.09      联系电话:13683827905

 

 

 

 

 

 

 

 

 

 


 

附件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档 案 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姓名:          王进京           

项目名称:         竹林寺的传说         

项目类别:           民间文学                                    

传承人所属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王进京

   

2寸彩

(已故黑白亦可)

1944.06

   

高中

   

农民

 

荣誉称号

 

201203

 

 

 

 

 

 

 

15838121196

工作单位

 

452470

电子信箱

 

登封市大金店镇太后庙村五组

王进京,男,1944612日出生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太后庙村。

1960年在登封一中上学,两年后下学回家务农,后经大队决定为代销员多年。后来在大队任干部。五年后在大金店煤矿做工,事务助理员。

热爱民间文学,对佛教事业很敬重。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王      1717.01-1780.02    不详

第二代:王      1750.03-1841.09    不详

第三代:王      1780.08-1902.02    不详

第四代:王      1821.11-1923.10    不详

第五代:王      1861.02-1963.12    不详

第六代:王进京    1944.06-           高中

第七代:邱遂琴    1969.07-           初中

第七代:邱大妞    1964.04-           初中

自幼热衷于民间文学,成年后爷爷给我讲祖传奇石的事,我很感兴趣,对爷爷讲的有关竹林寺的传说故事熟记于心,年年都将奇石认真清理干净,妥善保存看管。还听从族规,每年上山数次拜佛,特别是九月九日必须上山礼拜,带供食烧香。

对爷爷教的阴阳暗语,更是不敢有半点差错,常常默默在心中背诵。

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巉岩峭壁中的竹林寺遗址清晰可见;“传史洞”以及石臼、泉眼尚存,遗址周围茂竹青翠,岩缝中刻凿印痕明显如昨。

王进京家隔代相传的奇石,迄今已传了3672代。古化石上有奇特的石纹,共分上、中、下三段,每组纹络各有说法。化石的背面有自然形成的条纹,能给人观看时造成一种幻觉,产生一种丰富的联想。相传奇石每一百年发一次光。2003121(农历2002年腊月十九日)早晨黎明奇特化石发光,崔圪塔村有数人看见。

19岁至今,每年我都要对奇石进行保护性清理和看管,连年来,为了使竹林寺传说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竹林寺传说从祖辈遗传下来的信物——古奇石,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009年,为了更好地传承祖辈传下来的古奇石,我将祖传古奇石从地窑里拉出来,对邱遂琴、邱大妞讲述祖传的传说故事,并给她们讲述古石上的图案和字符意义,让她们熟记于心。

 

祖传奇特古化石

祖传阴阳暗语

1、申报县、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四处奔走,找专家翻译古奇上的图案代表的意义。

3、认真将祖传的有关古奇石的阴阳暗语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

4、申请政府有关部门重新修建“竹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