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李洼戏曲民间会社习俗

发布时间:2014-03-24 09:57:31 点击:475

附件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档 案 表

 

( 郑州市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李洼戏曲民间会社习俗      

项目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项目所在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项目名称

李洼民间戏曲会社习俗

项目类别

民俗     

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单位法人

张爱玉

联系电话

0371——62830886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通讯地址

登封市嵩阳路北段 /452470                             

  

李洼民间戏曲会社习俗,就是李洼村的龙王庙会年年唱戏祭祀龙王形成的戏会和为举办戏会组织的庆祝活动。

登封市李洼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西南嵩山脚下,西邻洛阳伊川县,南接平顶山汝州市,北邻偃师市,处于三市一县的交界处,交通便利。历来是儒教、佛教、道教聚集地,是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李洼村现在有二千口人,建村已有七百年,在建村之前,这里只有一座简陋的龙王庙,传说龙王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龙王庙坐北朝南,在正前方,就是正南的100米处,有一条沟,沟底有水泉,并有三个水潭,都非常深,分别是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三个水潭从来没有干枯过,三个水潭的颜色不一样,分别是黑白青三色。近几年村民为了浇地,在最南边砌了水坝,把三个水潭和成了一个小水库,奇怪的是,水的颜色一年能变三样颜色——黑、白、青。在此形成一条河,这里就是这条河的源头,这条河与其他河不同的是,这条沟非常直,也非常深,正南正北,直达南山安寨村才开始向西流,全长10余里。

就是这些特殊原因,龙王庙建在这原来无人居住处。龙王也特别灵验,在解放前近千年中,干旱季节,烧香求雨,有求必应,香火非常旺盛。天天烧香,年年为龙王过生日,念经,唱小曲,唱大戏为生日助兴,慢慢形成了制度化的庙会、戏会。来这里乞雨的人很多很远,有附近乡村,还有偃师、伊川县白沙镇等地。

 

 

李洼的龙王庙会,戏会,已经唱了几百年,形成了年年办庙会,唱庙会戏,在李洼人心中形成了习惯,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风俗。庙会最早是附近的人员参加,后来有登封的、伊川的、偃师的,远的有近百里。参加唱庙戏的就更多了,附近的大小社团,近代的大小剧团,村级的多,省级的也有。县级的有登封的,汝阳的,伊川的,汝州的,洛阳的,驻马店的,偃师的,许昌的,平顶山的……等。  

七百年以前,在李洼村,有一座简陋的龙王庙。李洼村的祖先李秉在660年前,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登封李洼村,暂时栖身于龙王庙中,开始劳作生涯,后人就在龙王庙周围建宅分居,形成了现在的村子格局,因而龙王庙就包围建在村子的正中心。(依据250年前,为李姓始祖李秉所立墓碑记载。)

当时以庙为家,开荒种地,靠天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就感谢上天,感谢龙王,因此家家都敬龙王。遇到干旱季节,给龙王烧香叩头,祈求降雨,逢年过节,给龙王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传说农历613日是龙王生日,为龙王庆寿,烧香的形式更大。龙王也有灵性,烧香求雨,有求必应,不负民心。

求雨的灵验,让更多的人信服,人们对其更加敬重,得到了更大的回报,香火非常旺盛。在龙王生日这天,为龙王过生日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规模,形成了年年为龙王过生日的习惯集会,这就是李洼村的龙王庙会。

每到生日这天,人们就烧香念经分外高兴,不由自主的把经唱成小曲,为生日助兴庆贺。说来也巧。生日这天老是下雨,都说龙王回来了,相互得到了回报。生日这天烧香念经唱小曲,踩高跷,撑旱船,说书词,舞狮子,啥形式都有过,到后来就改为唱戏。

年年为龙王过生日,生日这天年年要唱戏,年年又下雨,形成了良性循环,助兴的规模越来越大,雨下的越来越及时,人神也有了一种默契,捂成龙王爱看戏,所以龙王生日这天,为了得到一场雨,年年就一定要唱戏,慢慢形成了制度化的庙会,制度化的庙会又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的戏会。

庙会的戏会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也很灵验,年年613日只要唱戏就下雨,大家可以亲身体验。

戏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有时一次一个剧团,有时一次曾有两个剧团,唱戏的同时还有说书,撑旱船,踩高跷,小型的单人清唱等形式,庙里庙外都是戏 。唱戏的剧团各个层次都有。过去踩高跷唱曲子,唱越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戏会上开始在舞台上唱高跷曲子,让高跷曲子第一次登上舞台,后来年年唱曲子戏,成了曲剧戏会。戏会越来越制度化,养成了习惯,形成了风俗,年年唱曲剧,成了曲剧节,成了李洼的民俗。

为了保障戏会举办,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李洼龙王社办了一个越调剧团,专门为龙王唱戏,曾有一年唱过13次戏。在有了曲剧后,李洼村很快就又成立了曲剧团,叫醒民剧团,保障了年年庙会戏的演唱,年年唱曲剧,成了农民办的曲剧节,形成了仅次于宝丰书会形式的戏会,戏会是李洼独有的民间风俗习惯。

1、龙王庙约有近千年的历史,农民供奉龙王已经由来已久,年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是龙王的生日。在生日这天为龙王过生日已经形成习惯。过生日的时候,除了摆供品,念经唱曲,行大礼,放鞭炮,还要唱戏庆贺。过去唱越调,当河南曲剧诞生以后,就一直唱曲剧,戏会变成了曲剧专场戏会。 年年办戏会,年年唱曲剧,这也成了一种习俗,叫曲剧戏会。。

2、河南曲剧搬上舞台,也就是在龙王生日这一天,这一天自然是曲剧的诞生日,唱曲剧是为了庆贺龙王的生日,自然的也纪念了曲剧的诞生,年年唱曲剧,就是因为曲剧在这一天诞生,在过去是不自觉的在纪念曲剧诞生,实际上就是在办曲剧节。现在为了把戏会办好,特意把戏会和曲剧节捆绑在一起,都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戏会是农民自发的活动,曲剧节可以是政府行为,这样就把农民信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政府办曲剧节的主动性结合在一起,有了双重动力。相互依靠,就有了双重的生命力,有望把戏会的规模逐渐办大,像宝丰的书会一样,影响全国。

 3、现在的戏会,已经把戏会和曲剧节同时举办,一个戏会,双重任务,双重内容,规模已经扩大,今年的戏会有六家曲剧团同时到会亮相,规模正在无局限的提升。内容已经多元化,有比赛,有演出,有舞蹈,有打铜器等。曲剧有唱,有研究,有历史回顾,有曲剧交流、有理论探讨等。 

1、形成戏曲会社规模的村中心龙王庙,庙内三尊神像。在龙王庙南300米处的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

2、高跷曲子搬上高台曲子时的牛车。高跷曲子登台的小舞台遗址和刻立的石碑。

3、关遇龙、朱万明当时住宿的遗址——李家祠堂;

4、在龙王庙对面的戏楼遗址;李洼村龙王庙戏会的活动场所。

5、李洼村成立的曲剧发展促进理事会,在戏曲会社负责人安排下,直接操办曲剧戏会。

6、历年来举办戏会和曲剧节的音像资料,照片,和参会人员的活动情况。举办戏会的实体主力军——李洼曲剧团。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李梦尧        18301891

李圪        18701957

第二代: 李学良        19021992

李士豪        19061991

李青选        19141992

第三代:李雷:        19291984

程元喜        19201997

李书贵        19352001

李作舟        1938

第四代:李贯通        1946     高中文化

 

1、戏会是靠庙会形成的。

年年办庙会,就年年唱庙戏,庙会的习俗,带动戏会形成习惯,庙会与戏会共存亡。李洼村的戏会,离不开龙王庙,给龙王过生日是李洼村数百年来从不间断的迷信活动,庙会有唱戏的习惯,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戏会。过去唱越调,后来唱曲剧,专唱曲剧,又成了曲剧戏会。为龙王过生日,才让曲剧的演唱延续至今,从不间断,不自觉地保护了曲剧文化,庙会和戏会的捆绑,把农民保护戏剧的自觉性提升到与迷信活动同等的高度,庙会带动了农民戏会。

2、戏会的习俗促使曲剧发展。

19264月初7,连续6天的降雨,高跷曲子不能踩唱,迫使去掉高跷登台演唱,高跷曲子转成高台曲子,这是登台的客观条件,是天时,也是人神互动的结果。当曲子第一次登上高台,都说高台曲子很好看,在戏会上,就自己组织唱高跷曲子戏,打了舞台,模仿越调的演唱形式,把高台曲子又转成了舞台曲子,使河南曲子完成了两次转身,升华成舞台曲子。没有戏会,曲剧即使有一次登台,也不能继续,仍会销声匿迹。

3、戏会把曲剧发展到了全国。

李洼的曲剧团是举办戏会的实体主力军,为了保障办好戏会,村里才成立了曲剧团,这个曲剧团成立的最早。这个剧团唱了庙会戏后,很快影响到全国各地,各地争相仿效,把曲剧发展到了全国,河南省曲剧团、郑州市曲剧团等九个县级以上的曲剧团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演员创办剧团。

4、戏会的习俗形成了民间自办的曲剧节,曲剧节又带动了戏会。

河南曲剧形成后,龙王庙会上年年唱曲子,一是给龙王过生日,二是庆祝曲剧的诞生,把戏会办成了曲剧专场会,形成了戏会唱曲剧的风俗习惯,成了曲剧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正常化。戏会有农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曲剧节有政府的支持,两者的联手,戏会和曲剧节相互支持,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发展。同时保护了戏会民俗文化和曲剧文化,保护了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举两得。

李洼村的龙王庙戏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保护这个戏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1、戏会的社会价值:正是戏会的演唱,发展了河南曲剧,让河南的民间文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剧种,发展成了河南第二大剧种。没有这个戏会,高跷曲子偶然的一次登台,就不会发展成曲剧,和历史上的其他登台一样,只有前因,没有后果。

2、保护曲剧文化价值:保护好戏会,会保护好曲剧文化。李洼村的戏会,是曲剧专场演唱会,不仅是为龙王过生日,而且纪念曲剧的诞生,是曲剧节,一定唱曲剧,会让曲剧永远唱下去。

3、历史价值:历史悠久,千年的古庙,七百年的村,庙会唱戏四百年以上,数百年的历史,形成的民间习俗。

4、保存的重要价值:在全国独一无二,是唯一的一个以戏剧为主的文艺大会,一年一个周期,现在有双重动力,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会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和发展。

5、艺术价值:戏会有自己的艺术形式,庙里庙外都是戏,有主台戏演唱,台下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有狮子武社、有旱船,有大鼓书,有群众的念经小曲。现在还有集体舞。大鼓表演,有多台戏演唱比赛,叫对戏,赛戏,会促进戏剧的发展和提高。

6、学术价值:戏会是最自觉、坚持最好的群众文艺活动,和龙王生日捆绑在一起,戏会持久性好,从未中断过。为研究历史上的戏剧发展的历史提供研究资料,也为让其他文艺活动盛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经验。

7、现实价值:以戏会友,结交戏剧工作者曲剧爱好者,建立很好的交流平台,为挖掘曲剧的发展,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剧本提供有利条件。相互学习戏剧演艺,相互提高,促进发展。

 

1、李洼村的戏会,也是龙王庙会,过去都是农民自觉不自觉的,自发的迷信活动,他们的目的是迷信,形成的结果是戏会,产生的结果,形成了河南曲剧和曲剧节,都不在预料之中。后来年年唱曲剧,是为龙王过生日,不自觉的也庆祝了曲剧的诞生,形成了曲剧节。这都是农民的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更没有得到政府的引导,这个戏会时大时小,受农民经济条件所局限,几乎有中断的可能。

2、随着广播,电视、网路,歌曲市场的冲击,戏剧的危机也影响到了戏会的发展,前几年,有时找不到来参加戏会的剧团,有时自己村的剧团,人员老少不接,后续无人,缺少资金、无法更新设备,赶不上形势的发展。组织戏会困难重重。

3、现在受农村经济的制约,戏会规模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向大规模发展,自愿来参加戏会的剧团很多,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无能力接纳他们。有时一个剧团都安排不了,全靠农民大家自觉兑钱办曲剧节,办节时有计划,执行不了。最小的规模也很难维持小去。今年政府帮忙办了,那是现任领导对文化的重视,没有形成制度,前景莫测。不管谁办,必须有制度化的资金保障,才会把戏会办好。

1、整修龙王庙,提高了农民为龙王过生日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农民办庙会的自觉性,就保护了戏会的持续发展。

2、年年举办庙会,唱庙会戏,唱曲剧,为龙王过生日,也庆祝了曲剧的诞生,办了曲剧节,也办好了戏会,一举两得。

3、发展本村的曲剧团,作为举办戏会的基本保障,保障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剧团唱戏。借力育人,每逢群众办喜事,鼓励村里老少都出来演唱,边学边唱,培养新学员。保护本村曲剧团。现在为曲剧团办理演出许可证,是保护其发展的重要措施。

460岁以上的老演员,都加入了社会劳保、医保,让他们带新学员,让他们把保存的剧目剧本不断传给后人。建立曲剧博物馆,收集剧本、老唱片,光盘影视资料,为戏剧界提供学习演唱的有利条件。

5、在戏曲会社的安排下,成立了曲剧发展促进理事会,直接参与年年办曲剧节的具体事宜。戏曲会社安排曲剧节的规模、资金和总体计划,促进戏会的延续发展。

 

 

 

保护龙王庙,是保护戏会的重要措施。

剧团是办戏会的主力军,保护国内最早的曲剧团——李洼曲剧团,是保护戏会正常开展的保障,让其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曲剧大旗永不倒。

在这里计划建设1文化大院,包括曲剧爱好者学习活动场所,生活馆,曲剧历史博物馆。2、戏剧舞台,兼做排练厅3、戏剧影视拍摄基地,老房民居保护修缮,新居整理。4曲剧博物馆,建设曲剧调研基地,曲剧创作基地,为研究曲剧建立更好的服务平台,让曲剧发展壮大,我们的戏曲民间会社习俗就会有发展传承的保障。

保护曲剧第一次登台的所有建筑物,宣传曲剧诞生的历史

经过,就会保护好曲剧,办好曲剧节就会办好戏会,起到双重

保护作用。

 

 

 

 

 

 

 

 

 

 

 

 

 

 

 

 

附件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档 案 表

 

( 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姓名:        李贯通        

项目名称:   李洼戏曲民间会社习俗 

项目类别:           民俗                                  

传承人所属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李贯通

   

1946-7-15

   

高中

   

 

统计师

荣誉称号

 

2009    12 

 

     

 

     

 

     

 

15936292865

工作单位

登封市颍阳镇人民政府

452470

电子信箱

Lgt62883815@126.com

登封市中岳大街西段299号院鹤立小区

李贯通,男,1946715日出生于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1959年在登封县城厢完小毕业,1965年在登封一中高中部毕业,同年10月到县水利局工作,1966年回村,负责李洼村的戏会和曲剧团,具体的工作是把本村曲剧团办好,服务于戏会活动的开展。1969年又回水利局,仍然在办戏会时,回村帮忙组织戏会。1980年调颍阳镇政府工作,更方便组织戏会工作,年年参与戏会的组织,方案设计等,为李洼戏曲民间会社第四批传承负责人。

第一代:李梦尧      18301891

李圪      18701957

第二代: 李学良      19021992

李士豪      19061991

李青选      19141997

第三代:        19291984

程元喜      19201997

李书贵      19352001

李作舟      1938—

第四代:李贯通      1946       高中文化

1、学习戏会程序。1966年回村以后,参加村里的戏会活动,主要是组织唱戏,为龙王过生日。刚开始,跟随前辈学习活动事项的全过程,他们叫干啥,就帮他们干啥,干中学,学中干,渐渐就会了。

2、学习曲剧知识。办戏会,具体的就是要先把本村的曲剧团办好,戏会上,组织剧团演出。农村的戏会都是自己的剧团来唱戏的,那时候大剧团很少,费用很大,年年都是自己村里的剧团唱戏,有时也叫几个好演员来帮忙演出。本人开始帮忙拍戏,帮忙演出,学习曲剧音乐知识,尽量快速涌入剧团队伍中,后来参加了乐队。

3、现在为了把戏会办好,恢复了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李洼曲剧团。前几年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李洼村曲剧团也间断了十多年,出现了老、少不接的现象,他人又把戏服、道具卖掉,造成演出困难重重。在本人近五年的努力下,先组织人员,又买了部分戏服,多次组织大家参加社会上的各项文化活动,组织灯节演唱,村里的大小喜庆事上演唱,外出演出,把剧团已经恢复起来三年有余。

4、办戏会30多场次,为了戏会的长期发展,把戏会提高认识到曲剧节的水平,把戏会和曲剧节困绑一起。戏会有农民信仰龙王的思想主导,曲剧节由政府部门保护曲剧文化的动力,这样就会把戏会办的更好。现在要求政府出面办曲剧节,规模越办越大,效果很好,同时也办好了戏会。

5、为了办好戏会,保护本村曲剧团的同时,自觉的要保护好曲剧,为此参与了曲剧界的争论,为河南曲剧正本清源。在2006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五家争河南曲剧发源地的现象(南阳、洛阳、开封、汝州、登封),影响了河南曲剧的正常发展,本人挺身而出,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翻阅历史资料,写出了《河南曲剧传》,精辟分析,比喻确切,通俗易懂,用事实说话,说明了河南曲剧是怎样诞生的,曲剧是怎样发展到全国的,谁是曲剧的创始人等,说服了天下人,都认可了曲剧第一次登台的地方就是诞生地,就在登封李洼村,为曲剧正本清源,为曲剧的正确发展扫平了道路。

6、戏会上,努力把曲剧节办好,也就会把戏会办好,所以要提高文化内涵,过去戏会,只是唱唱曲剧,现在还要召开曲剧诞生庆祝会,追忆历史,宣传曲剧,搞曲剧演唱比赛,想方促使曲剧发展,把过去简单的曲剧庆祝会,提升为曲剧节,增加了活动内容。又多次找领导找专家,把近几年的戏会逐渐升级,把最早农民自发的戏会,升级为政府办的曲剧节,最先开始由村里的干部参与办曲剧节,由他们安排资金。后来多次找政府领导要求,今年颍阳镇开始第一次出头,找企业出资,办曲剧节,把戏会的规模也办到了空前水平。

今年还邀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高天星、马紫晨、丁永祥、刘建友、赵利涛等人,省曲剧界名演杨帅学、李亚军、付和尚、毛胜利、海波等人到李洼指导戏会和曲剧节工作,并演唱庆贺。邀请中国文化报记者陈关超,河南日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登封时讯,多家电视台等,都于会采访报道,扩大曲剧的影响力。扩大戏会规模,当天邀请六个剧团在李洼同时开演,声势浩大,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办好了曲剧节,也办好了戏会。把戏会发展到了空前水平。

1、戏会的全过程,包括给龙王庆寿,上香,上供品,行四扣礼,告知请哪里的戏,唱什么戏,念祝寿经,念祈雨经,礼毕放烟火鞭炮,接着自由烧香磕头,信男信女自由安排自由演唱,谁都有演唱的机会,全天不断。

2、纪念曲剧诞生,戏会只演唱曲剧,从不唱其他剧种,外来演唱的都是曲剧。自由活动的也是念经,唱小曲,河南坠子,大鼓书,踩高跷,杂技,舞蹈,打铜器,唢呐吹奏等。

3、现在,把纪念曲剧诞生活动提高认识到曲剧节水平,把曲剧节和戏会捆绑在一起,把政府力量和农民的自觉性、积极性结合起来,把保护曲剧文化和戏会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有了双重动力,会把戏会越办越好,逐步升级,一举两得,同时保护双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1、组织李洼戏会30多场次,除了明白戏会的祭祀过程外,跟随曲剧团学会了不少曲剧知识,能参加乐队伴奏;能组织剧团举办各种演出活动,在1966年,自编多个节目参加颍阳公社、登封县、开封地区分别组织的文艺汇演活动,连连夺冠,有曲剧演唱“忆苦思甜”,舞蹈“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句半“四个队长谈心”等。这些文字材料刊登在当时登封的文艺汇演材料选编中

2、组织李洼曲剧团排演了现代戏“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79年以后,组织演唱“呼延庆打擂”“卷席筒”“丁郎认父”“大保国”“小包公”等。

3、为河南曲剧正本清源,确定河南曲剧在登封诞生,保护了曲剧的正确发展和传承;办好曲剧团,为李洼的龙王庙戏会服务。2010年授予嵩山文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加入了河南戏曲家戏会。

在本人连续多年的戏会举办中,学了技艺,又传给多人,拉动了很多人参加到戏会和曲剧节的举办中来,李卿瑞、李军章、李振选、李发有、范长更等很多人。

1、组织83届曲剧节、戏会,邀请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先生,张鹏先生到会指导。

22009年,建议组织召开了河南曲剧发源地座谈会,为河南曲剧正本清源。

32010年戏会上组织曲剧诞生地揭碑仪式。举办84届农民曲剧节。

420108月组织本村演员19人参加登封市举办的“颂嵩山,庆申遗”文化活动,是登封参加人数最多的村。

5、组织邀请郑州市电视台《郑州发现》栏目到李洼采访曲剧诞生的历史,宣传曲剧的诞生史。

62011年,邀请郑州市曲剧团免费送戏到李洼演出,扩大提高了戏会的知名度,到会的达上万人。

72012年,6月邀请河南省曲剧团团长孟祥礼一行四人回李洼老家看看,为办好本村曲剧团服务。

820128月邀请河南省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韩英,郑州市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马建领到李洼指导戏会和曲剧节,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

9、组织本村剧团,接纳登封市电视台《魅力登封》20124月和《登封纵横》20128月两个栏目的两次分别采访报道。

10201211月,组织剧团到登封市部队礼堂参加“艺苑春”演出,为登封发展曲剧事业努力。

11 20133月,组织本村剧团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爱在乡村”走进天地之中活动演出。

122013年的戏会上,邀请省文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丁永祥、马紫晨、刘建友、赵利涛、高天星等,省曲剧界名演杨帅学、李亚军、付和尚、毛胜利、海波等到李洼指导戏会和曲剧节工作,并演唱。邀请中国文化报记者陈关超,河南日报记者、郑州,登封的记者都于会采访报道,扩大曲剧的影响力。

 

收藏有很多关于龙王庙的传说、经书,举办戏会和曲剧节的资料。有关曲剧诞生、发展的历史资料,有近几年戏会的视频资料,戏会的报纸报道材料有: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洛阳晚报,“河南戏剧家”杂志,“魅力中国”杂志等。还有部分电视台报道的录像。

1、为保护戏会,先办好办戏会的主力军,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李洼曲剧团。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李洼村曲剧团也间断了十多年,出现了老、少不接的现象,他人又把戏服、道具卖掉,演出就困难重重。在本人近五年的努力下,先组织人员,又买了部分戏服,多次组织大家参加社会上的各项文化活动,组织灯节演唱,村里的大小喜事演唱,外出演唱,把剧团已经恢复三年有余

2、为保护戏会,先保护办戏会中心剧种——曲剧,为河南曲剧正本清源。在2006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五家争河南曲剧发源地的现象(南阳、洛阳、开封、汝州、登封),影响了河南曲剧的正常发展,本人挺身而出,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翻阅历史资料,写出了《河南曲剧传》,精辟分析,比喻确切,通俗易懂,用事实说话,说明了河南曲剧的诞生历史,曲剧是怎样发展到全国的,谁是曲剧的创始人等,说服了天下人,得到大家的认可,平息了为曲剧发源地的争夺战,为曲剧正本清源,为曲剧的正确发展扫平了道路。

 

3、办好农民曲剧节,间接办好戏会。以庆祝曲剧的诞生之名,办戏会。把戏会和曲剧诞生纪念活动融为一体。曲剧的第一次登台在李洼,搬上舞台,就在龙王庙会这一天,所以在曲剧诞生以后,李洼的龙王庙戏会,就一定唱曲剧,也为龙王过生日,也纪念曲剧的诞生,过去纪念曲剧诞生日,只是唱唱曲剧,现在还要召开曲剧诞生庆祝会,追忆历史,宣传曲剧,搞曲剧演唱比赛,想方促使曲剧发展,把过去简单的曲剧庆祝会,提升为曲剧节,把戏会和曲剧节捆绑开展,一举两得,用曲剧节带动戏会。

4、组织戏曲大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本人不断努力,找领导找专家,把近几年的戏会逐渐升级,最开始是农民自发的办戏会,在本人努力下,办戏会的同时,把纪念曲剧诞生提升为曲剧节,要政府出面办曲剧节,间接的办好了戏会。开始先由村里的干部参与办曲剧节,由他们安排资金。再多次找市里领导,今年镇政府出头,找企业出资,办了一次曲剧节,把戏会规模办到了空前水平,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曲剧界名演到会演唱助兴指导工作,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登封时讯、电视台等到会报道。

5、在本人的倡议下,在村里成立了河南曲剧发展促进理事会,专门办理具体的戏会和曲剧节的事宜,建议镇政府成立河南曲剧历史研究会,市里成立河南曲剧发展协会。以后的戏会和曲剧节都会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会让戏会更好的正确发展下去,不会断档,在各级都形成制度化。

 

 

 

 

 

 

 

 

 


省宣传部韩英副处长在李洼村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2-7-31    联系电话

 

曲剧诞生历史座谈会在登封举办

 

拍摄者:秦松录     拍摄时间:2012-7-31    联系电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李洼村参加戏会活动

 

拍摄者:王凯旋   拍摄时间:2013-7-20   联系电话:13683834150

 

 

 

 

拍摄者: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

 

2009年,李洼村办的戏会和曲剧节主会场

 

拍摄者:李晓霞     拍摄时间:2008-8-3   联系电话:13849052336

 

 

 

 

 

 

 

 

 

 

 

 

 

 

 


李洼村曲剧发展促进理事会成员

拍摄者:李贯通    拍摄时间:2013-7-23    联系电话:1593629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