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

natural landscape

当前位置:首页 > 嵩山文化 > 自然景观

其他洞岩谷

发布时间:2013-06-29 21:42:00 点击:567

    颜回洞:在太室山下,崖壁上有“颜回洞”三字,苍劲古拙,约出秦汉人之手。


    白道洞:在少室山白道峰下。相传有仙人白道猷居住,故名。

    毛女洞:在太室山顶西深沟内,崎岖幽暗,深不可测。相传秦宫侍女隐居之洞。

    禹洞:在嵩山南、偃月山脚。洞深约700米,一厅三洞,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有水从石隙间流出。传说大禹在治水时在此洞避过风雨。

    人祖洞、王母洞:在嵩山东南具茨山。为游人凭吊轩辕黄帝之处。

    文殊洞:在少室山西。洞深20余米。相传文殊菩萨曾居于此。洞内一石光莹温润,为文殊坐禅处。

    达摩洞:见本书“少林寺”部分。

    云钟洞:在少室山,游人常听到洞内有钟声传出,随之飘入云端。

    浮邱洞:在嵩山之阴缑山处。相传仙人浮邱公曾居于此。

    天爷洞:在太室山东30公里处山岭之阴、阳子台北。洞壁上千孔百穴,洞穴相通,内如迷宫。其中最大洞内,塑有玉皇大帝像,故称天爷洞。

    黄爷洞:在紫云山上,洞内高低宽窄直曲不等,没人能探到尽头。

    五门洞:在紫云山上,洞口西侧有四个小窗,称五门洞。

    玉女窗:在太室山峻极峰上。石洞修洁,其上有孔,日光、月光由窗射入,洞内朗然通明。因与玉女捣帛石相近,故称玉女窗。

    神仙洞:位于嵩山东南新密尖山脚下。洞深约1.5公里、宽2米余、高3米,洞中流水不断。洞内有石柱莹洁如玉,两壁有石佛、石龙盘于道中,石钟乳垂于洞顶。约0.5公里内有石井,供居民数十家用。井旁有门,内有石炕、石枕皆天然生成。洞内白蝙蝠大如箕,人称神仙洞。近年已辟为旅游胜地。

    蝌蚪岩:在嵩门待月之嵩门西崖。《嵩高志》:“汉张芝于此获蝌蚪古书”处。

    虎口岩:在太室山虎头峰上,因其险如虎口得名。相传唐李荃得黄帝阴符经于此。

    赤脚岩:在嵩山太室山顶南下。相传仙人张赤脚曾栖岩下,故名。

    锦带岩:在启母石左,岩上有五色石一层,如束腰锦带,故名。

    摘星岩:亦称摘星楼,在少室山御寨之东,挺出云表,壁立如岑楼,比喻其高可摘星斗。

    摩苍岩:在少室山钵盂峰上,有石刻“觅心台”,北有二祖庵。岩称“炼魔”。明文翔风游此,以名不雅,命邑人焦复亨改题“摩苍”。

柏厦岩:又名柏洞岩,在少室山待仙峡。岩高直立,上有石洞,旁有古柏覆之如广厦,故名。

少室东岩:相传唐白居易步行其上,曾题诗于石壁。

栖静岩:也叫高登岩,在嵩顶南下1.5公里处,有石岩如半舫。其间丈许,岩上穿石架木,游人可蛇行以缘。岩中石隙滴水不绝。旁有二仙洞。

云母岩:在少室山。因岩下有云母井得名。

积雪岩:在太室山北。因经年不见日光,至夏积雪不消,故名。

弃瓢岩:在箕山之阴。相传许由隐此,以手掬水而饮,人赠一瓢,饮罢挂于树上,风吹沥沥作响,由以为烦,弃瓢于岩下,故名。

石梯岩:亦名半云峰,在少室山西侧,因岩高,云出其腰而没其半。有石级如梯,攀梯而上,可达岩顶,故名。

鸿谷:也叫鸿沟,或称广武涧,在嵩山东麓、荥阳城东北广武山下。涧深800米,宽300米,为楚汉两军对峙的天堑。涧东有霸王城遗址,涧西有汉王城遗址。

鬼谷:在告成镇北沟下。谷内东壁有鬼谷子王诩讲学洞,旁有庞涓洞、孙膑洞等。传说登封城北五里外也有鬼谷子宅。

黑石谷:在缑山下,唐岑参有《缑山黑石谷》诗。

柏谷:在少室山北,洛水流经处。原来柏林阴霭,白日幽暗,深谷逶迤,其险可见。隋开皇中诏赐少林寺地百顷于此,称柏谷屯,唐太宗称柏谷坞。

逍遥谷:在太室山南麓。唐名道潘师正居此。

紫虚谷:在逍遥谷西,嵩阳书院西北。相传宋代张升结庵于此。

第六章  关、门、峡、井

嵩山横卧,东西绵延百余公里,山岭逶迤,阻断南北交通。几处险要关隘,不仅成为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今为中外游人的游览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