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Cultural celebrities

当前位置:首页 > 嵩山文化 > 文化名人

耿介

发布时间:2013-09-12 10:33:00 点击:722

耿介1623-1693年)原名冲璧,字介石,号逸庵,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人称“嵩阳先生”,河南登封城西南街人耿介与冉觐祖、李来章并称“中州三君子”。有《敬恕堂文集》、《中州道学编》、《理学要旨》、《孝经易知》、《理学正宗》、《嵩阳书院志》、《省克录》、《敬恕堂存稿》《松风草阁诗》、《家规家课》、《为学六则》等,事迹见《清史稿》和《中国人名大辞典》。

耿介幼小时即随其母读《三字经》,七岁入小学,励志勤苦,家贫无烛,其母燃苇柴照明让其读书。明崇祯六年(1633年),耿介到嵩阳书院春游,看到书院破败景象,听到“程门立雪”的故事,立志从教,兴复嵩阳书院。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李自成进入登封,八月与明军大战。耿介在家自学,因读南朝齐代文学家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时,见有“耿介拔俗”一句,遂改冲璧名为耿介。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应登封县童子试,知县秦嘉兆拔取为第三。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七岁时结婚,不久其长兄和父亲相继去世,学业遂废,恰登封县又遭旱灾、蝗灾,耿介自开私塾,教授了傅而师等一批学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其舅父傅奉政极力劝其读书,并资助其应考,县府皆第一。其间因战乱,曾与母亲、弟弟等避难颍阳。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赴汴京应试,中举人。顺治九年(1652年)赴京应试,举为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初为庶吉士,后升为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会典》等。顺治十二年(1655年)三月,蒙上谕“兹朕亲行裁定,耿介等皆品行清端,才猷赡裕,信任既久,图报必殷……遇缺即补”,出任福建按察使司副使巡视海道。他积极修筑海防工事,创建表里石城三百六十丈,又修造营房二百间,并革除苛政,兴廉去贪,要求部属节约开支,严禁损公肥私,以身作则,声誉日隆。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十日,皇帝诏令 “道在褆躬,爰被丝纶之重,志存作室,式弘堂构之遗”, 封赠其父为“中宪大夫”,封其母为太恭人。后因会审周亮工一案诖误,被撤职赴部候勘。康熙元年(1662年)被平反昭雪,转任江西湖东道按察副使,不久因改官制,此道被裁去,康熙二年(1663年),补任直隶大名府兵备道副使等,在任一年,关心百姓疾苦,除积弊,绝贿赂,禁私派,缓催科,并清理积压狱案300多起,刊刻告示永禁最为民害的衙舍修理摊派费用。百姓欢声载道,请成青坛撰文为之立碑。康熙六年(1667年)到大梁书院讲学。

康熙三年1664年),耿介母亲去世,他归里守孝,沿途百姓皆服孝送行,有些百姓还负布幛数百里前来灵前哭奠,江西湖东道也遣使前来致奠。第二年起复入都,因失觉察前行钱粮一案,部议以原品休致,遂“不复作春明之梦”,励志圣贤之学,得程明道“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之语,极为佩服,即命名书斋为“敬恕堂”,并经汤斌介绍,赴苏门拜孙奇逢为师,朝夕请教,深有所获。他还与汤斌、张沐、窦克勤等往复辩论,程朱理学造诣甚深。回到家乡后,他看到宋代著名书院——嵩阳书院破败不堪,决心继叶封未就之志,修复嵩阳书院,倡明理学。于是,耿介就与登封知县张合作,修复了嵩阳书院,并自任院长。耿介在嵩阳书院建先贤祠,祭祀二程和朱熹,后又建丽泽堂、观善堂、博约斋、敬义斋、仁智亭、川上亭等,大大改变了嵩阳书院的面貌。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介建嵩阳书院诸贤祠,并搬迁崇福宫内宋代先贤牌位入书院诸贤祠内。康熙十四年(1676年),他向书院捐地三百三十亩,由于他的影响,河南太守汪楫、学政吴子云以及社会名流都捐银助教,共向书院捐地1750亩,解决了书院各种经费开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编修《嵩阳书院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初夏,康熙帝为太子选聘教师,礼部尚书汤斌上书推荐说,耿介“赋质刚方,践履笃实,服官冰蘖自矢,这胸怀大志淡泊自甘,潜心经传,学有渊源……老成夙素,罕见其俦”,遂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入直上书房,辅导皇太子允礽读书,并常与康熙讨论中庸之要、河图洛书之数。耿介任职不久,汤斌被弹劾,他在为皇太子讲书时头目眩晕,御医诊断为气血虚损,康熙就命御医邹圣裔为之调理。耿介遂与汤斌同上疏辞辅导重任并“引疾乞休”。詹事府尹等人弹劾耿介“充贤受职,借病推诿”装病。不久,在朝五十三日的耿介获准归里,仍继续担任嵩阳书院院长(相当于校长),讲学嵩阳书院和大梁书院,恪守程朱家法。康熙三十年(1693年)病卒,终年71岁。

耿介一生热心教育,主持嵩阳书院时,以学田收入解决学生的伙食和学校各种经费开支。他一方面购买经、史、子、籍等各种图书,一方面聘请名家翰林院检讨汤斌、冉觐祖、窦克勤、张沐、李来章等主讲嵩阳书院。他制订辅仁会约,自己也亲自登堂讲授,窦克勤称赞他说:“于世一无所营。于道独有默契,言仁、言孝,陶然自乐,登其堂者,如坐春风中也。”四方闻讯,慕名而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从此,嵩阳书院文风大振,进士景日珍(左为日)、乔昆、傅树崇,举人郭英、赵俊、王又弼、谢昌皆出其门。耿介家中产业并不丰厚,但他乐于施舍,贫苦农民交不上皇粮,他代为交纳,春天青黄不接时粮价上涨,他就以平价出售粮食给平民,遇荒年他则余粮施舍给无依无靠的贫民。 

耿介一生笃志躬行,学宗程朱,力图重倡理学,认为周敦颐之太极图,乃是“天命源头,圣教统宗,理学真传。学者先须学此”(《清学案小识·守道学案》)。以“敬”、“恕” 为立身行事之本,制定《为学六则》,强调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重视道德修养。力图解决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矛盾,使其并行不悖。他把理学性道喻作根本或体,把科举文章喻作枝叶或用,赞同明人冯从吾的观点,认为“以理学发挥于词章,便是好举业;以举业体验诸身心,便是真理学”(《嵩阳书院志·辅仁会约序》)。耿介一生著述颇丰,一生对河南文化教育有较大贡献。

耿介主编有《中州道学编》,自宋二程子至清朝陈愹等五十七人,人各有《传》《传》后或附语录及所著书。末附《补编》一卷,乃乾隆庚午登封知县晋江施奕簪所编,兼收汉杜子春以下传经诸儒。

现在,嵩阳书院内保存有耿介墓碑和其《百思箴并序》、《创建嵩阳书院专祀程朱子记》及康熙十九年所撰赋碑,登封市区西南街有耿介祠堂。登封市前作协副主席耿直先生根据登封一带流传的耿介兴学故事,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嵩阳先生》。其《百思箴》“为子思孝,为臣思忠,为史思友,为弟思恭,为夫思义,为妇思顺,从师思尊,交友思信,发念思诚,存心思正,持身思类,扩事思敬,立志思坚,为学思勤……”在当时嵩阳书院师生中和社会上有深远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对现在人们的思想修养、为人处世仍极具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