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Scenic spot dynamic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中华文明源自嵩山

发布时间:2008-09-01 09:32:19 点击:812

                                   

        2006年11月11日至1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华网主办,大河网、郑州市委宣传部、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嵩山论剑——中国网络媒体高峰论坛,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隆重举行。
        由73岁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周昆叔先生主讲,对 “嵩山文化圈——中华文明之源”的探究,进一步推动和彰显了嵩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感触他20年来痴情嵩山文化圈的艰辛历程,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周昆叔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嵩山的一草一木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文化有地域性,这源于人对环境的依赖,多种多样的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又统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主要是登封市及其周边的嵩山文化圈!”周先生道出了他20年中华文明探源的论断。 
  对于文明史考古,周昆叔有着浓厚的情结和独到的见解。早在1986年,他就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环境考古上来。长期以来,考古业界往往偏重于从物质性遗产入手,通过挖出来的宝藏研究考察社会史,而忽略了从自然史角度旁证。周昆叔另辟蹊径,他认为:前辈创造的历史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那么,自然界必然有着记忆历史的活化石,于是,他开始了漫漫的环境考古旅程。
  周先生说:“因为我的能力有限,只能抓住中华古文明最发达的河南,而研究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涉及到对民族文化的根本认识。”守望着这一坚定信念,周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环境考古“六要素”:山、水、土壤、生物、气候和位置。他先花了六七年时间研究中原黄土,追寻不同时代留在黄土之中的印记,然后又是耗费六七年,把采集到的黄土拿到实验室做数据分析,研究其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变化。在不知不觉间,科学探索的轨迹把周先生带到了嵩山。
  五岳之中的嵩山,有着35亿年的历史。在六次地质大运动中,前三次地质大运动都发生在嵩山。周先生认为:“历史越悠久,生命史就越悠久,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就越悠久。嵩山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森林公园就是一个明证!”于是,他寄情嵩山,先后数十次奔赴登封,每次考察多则住上两个月,少则半个月。|


  当年达摩大师在嵩山面壁十年坐禅终成正果,周先生沉醉嵩山20年终于磨出“一剑”。2003年,他在全国第三届环境考古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文化既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核心的,其核心就是嵩山文化圈。其权威论据就是:嵩山地域山好,资源丰富;水多,水网发达;土沃,系黄土;生物多样;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有利于垦殖与万物生长;位置适中,便于交往、文化辐射与反馈。
根据周昆叔先生的界定,“嵩山文化圈”应该是以登封为核心,包括伊川、偃师、巩义、荥阳、新密、新郑以及长葛等周边县市的7000多平方公里地域。在这个圈内,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冈文化遗址环嵩山而分布,多达43处,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全国之冠。周先生自豪地说:“嵩山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发动机、孵化器。” 
在谈及“嵩山文化圈”的深远意义时,周先生激情飞扬:“多元文化使中华文化丰富多彩,而核心文化又使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华民族充满活力,充满和谐。嵩山文化圈的特质就在于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与开放式文化相结合,由于位置适中,不仅具有外向的辐射力,而且还有极强的包容性,嵩山文化既是中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2006年11月11日至1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华网主办,大河网、郑州市委宣传部、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嵩山论剑——中国网络媒体高峰论坛,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隆重举行。
由73岁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周昆叔先生主讲,对 “嵩山文化圈——中华文明之源”的探究,进一步推动和彰显了嵩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感触他20年来痴情嵩山文化圈的艰辛历程,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周昆叔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嵩山的一草一木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文化有地域性,这源于人对环境的依赖,多种多样的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又统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主要是登封市及其周边的嵩山文化圈!”周先生道出了他20年中华文明探源的论断。 
  对于文明史考古,周昆叔有着浓厚的情结和独到的见解。早在1986年,他就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环境考古上来。长期以来,考古业界往往偏重于从物质性遗产入手,通过挖出来的宝藏研究考察社会史,而忽略了从自然史角度旁证。周昆叔另辟蹊径,他认为:前辈创造的历史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那么,自然界必然有着记忆历史的活化石,于是,他开始了漫漫的环境考古旅程。
  周先生说:“因为我的能力有限,只能抓住中华古文明最发达的河南,而研究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涉及到对民族文化的根本认识。”守望着这一坚定信念,周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环境考古“六要素”:山、水、土壤、生物、气候和位置。他先花了六七年时间研究中原黄土,追寻不同时代留在黄土之中的印记,然后又是耗费六七年,把采集到的黄土拿到实验室做数据分析,研究其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变化。在不知不觉间,科学探索的轨迹把周先生带到了嵩山。
  五岳之中的嵩山,有着35亿年的历史。在六次地质大运动中,前三次地质大运动都发生在嵩山。周先生认为:“历史越悠久,生命史就越悠久,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就越悠久。嵩山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森林公园就是一个明证!”于是,他寄情嵩山,先后数十次奔赴登封,每次考察多则住上两个月,少则半个月。 
  当年达摩大师在嵩山面壁十年坐禅终成正果,周先生沉醉嵩山20年终于磨出“一剑”。2003年,他在全国第三届环境考古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文化既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核心的,其核心就是嵩山文化圈。其权威论据就是:嵩山地域山好,资源丰富;水多,水网发达;土沃,系黄土;生物多样;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有利于垦殖与万物生长;位置适中,便于交往、文化辐射与反馈。
根据周昆叔先生的界定,“嵩山文化圈”应该是以登封为核心,包括伊川、偃师、巩义、荥阳、新密、新郑以及长葛等周边县市的7000多平方公里地域。在这个圈内,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冈文化遗址环嵩山而分布,多达43处,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全国之冠。周先生自豪地说:“嵩山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发动机、孵化器。” 
在谈及“嵩山文化圈”的深远意义时,周先生激情飞扬:“多元文化使中华文化丰富多彩,而核心文化又使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华民族充满活力,充满和谐。嵩山文化圈的特质就在于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与开放式文化相结合,由于位置适中,不仅具有外向的辐射力,而且还有极强的包容性,嵩山文化既是中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